+86-21-51987688
首页 > 行业动态 > 比较SIFSIX系列MOF材料中CO₂吸附的机理与能量学
比较SIFSIX系列MOF材料中CO₂吸附的机理与能量学
摘要:
研究团队对SIFSIX系列的五种金属有机材料(SIFSIX-1-Cu、SIFSIX-2-Cu、SIFSIX-2-Cu-iSIFSIX-3-ZnSIFSIX-3-Cu)进行CO₂吸附模拟。这些材料孔径范围为3.54-13.05 Å,模拟的CO₂吸附等温线和吸附等温线热(Qₛₜ)与实验数据吻合良好。模拟证实,该系列材料中孔径越小,CO₂的Qₛₜ越高。SIFSIX-1-Cu和SIFSIX-2-Cu-i吸附CO₂时存在有利的材料-吸附质和吸附质-吸附质相互作用,Qₛₜ随负载量增加而升高;SIFSIX-3-Zn和SIFSIX-3-Cu因仅含一种吸附位点,Qₛₜ几乎恒定。五种材料的排斥/色散和静电贡献差异显著,无特定孔径相关规律,极化作用均微弱,且吸附机理、能量学、吸附质诱导偶极分布及径向分布函数均不同。
 
研究背景:
1.行业问题和研究现状:大气CO₂浓度升高需高效捕集技术,现有胺吸收法能耗高;金属有机材料(MOMs)如SIFSIX系列因高CO₂选择性受关注,但不同材料CO₂吸附机理和能量学差异及调控机制需深入研究。
2.本文创新:首次系统模拟SIFSIX系列五种材料的CO₂吸附,揭示孔径与Qₛₜ关系,阐明不同材料吸附机理差异,分析能量贡献规律,为材料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实验部分:
1.GCMC模拟实验
    -步骤:在各材料晶体结构中进行,SIFSIX-1-Cu、SIFSIX-2-Cu、SIFSIX-2-Cu-i用2×2×4晶胞,SIFSIX-3-Zn和SIFSIX-3-Cu用3×3×3晶胞,设球形截断距离,固定材料原子,CO₂用刚性五位点极化模型,计算总势能(排斥/色散、静电、极化能),各状态点模拟至少5×10⁶步平衡,再5×10⁶步采样,用MPMC代码执行。
    -结果:模拟等温线与实验一致,298K、1atm下SIFSIX-2-Cu-i吸附量最高,SIFSIX-2-Cu最低;Qₛₜ趋势与实验一致,SIFSIX-3-Cu(54.7kJ·mol⁻¹)>SIFSIX-3-Zn(45.2kJ·mol⁻¹)>SIFSIX-2-Cu-i(33.2kJ·mol⁻¹)>SIFSIX-1-Cu(26.0kJ·mol⁻¹)>SIFSIX-2-Cu(21.6kJ·mol⁻¹)。
2.He吸附模拟测孔容实验
    -步骤:298K、5-100atm下GCMC模拟He吸附,He用单一位点Lennard-Jones势,模拟2×10⁶步,通过He吸附等温线线性拟合斜率算孔容。
    -结果:SIFSIX-1-Cu、SIFSIX-2-Cu、SIFSIX-2-Cu-i、SIFSIX-3-Zn、SIFSIX-3-Cu的He吸附模拟孔容(cm³·g⁻¹)分别为0.682、1.065、0.259、0.185、0.174,与PLATON计算值(0.683、1.083、0.263、0.188、0.178)吻合。
 
分析测试:
1.孔径与Qₛₜ分析
    -结果:孔径(Å):SIFSIX-2-Cu(13.05)>SIFSIX-1-Cu(9.54)>SIFSIX-2-Cu-i(5.15)>SIFSIX-3-Zn(3.84)>SIFSIX-3-Cu(3.54);实验Qₛₜ(kJ·mol⁻¹):SIFSIX-3-Cu(54.0)>SIFSIX-3-Zn(45.0)>SIFSIX-2-Cu-i(31.9)>SIFSIX-1-Cu(26.5)>SIFSIX-2-Cu(22.0)。
    -揭示性质:SIFSIX系列中孔径越小,CO₂与材料相互作用越强,Qₛₜ越高。
2.能量贡献分析
    -结果:SIFSIX-2-Cu-i排斥/色散贡献最高(初始近73%),SIFSIX-3-Cu静电贡献最高(约49%);SIFSIX-3-Zn静电贡献约39%,SIFSIX-2-Cu排斥/色散和静电贡献分别约59%、34%;极化贡献均≤13%。
    -揭示性质:能量贡献无孔径相关统一规律,孔径小的材料静电贡献可能更高,极化作用对CO₂吸附影响微弱。
3.径向分布函数(g(r))分析
    -结果:SIFSIX-1-Cu的Si-C(CO₂)最近距离3.9 Å,SIFSIX-2-Cu-i为4.3 Å,SIFSIX-2-Cu为4.5 Å,SIFSIX-3-Zn峰宽(4.0-6.25 Å),SIFSIX-3-Cu峰更锐。
    -揭示性质:不同材料中CO₂与SiF₆²⁻柱的作用距离和分布不同,与材料结构和孔径相关。
 
总结:
1.主要研究结果:明确SIFSIX系列材料CO₂吸附的孔径-Qₛₜ关系、各材料吸附机理及能量贡献特点,模拟数据与实验吻合。
2.创新突破:系统解析系列材料吸附差异,阐明孔径、相互作用对吸附的影响,为材料设计提供新视角。
3.潜在意义:指导高效CO₂捕集材料设计,推动SIFSIX系列材料在工业气体分离中的应用。
 
Comparing the mechanism and energetics of CO₂ sorption in the SIFSIX series
文章作者:Katherine A. Forrest, Tony Pham, Brian Space
DOI:10.1039/c7ce00594f
文章链接:https://pubs.rsc.org/en/content/articlelanding/2017/ce/c7ce00594f
 
本文为科研用户原创分享用于学术宣传交流,具体内容请查阅上述论文,如有错误、侵权等请联系修改、删除。未经允许第三方不得复制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