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21-51987688
首页 > 行业动态 > 【MOF微结构】UiO-66中的节点畸变告知负热膨胀机制
【MOF微结构】UiO-66中的节点畸变告知负热膨胀机制
摘要:
Stony Brook University的Karena W. Chapman等报道的本篇文章(J. Am. Chem. Soc. 2024)中研究了金属-有机框架(MOFs)中,特别是Zr-MOF UiO-66的节点协同动力学及其对负热膨胀(NTE)的影响。使用原位同步辐射X射线散射技术,结合粉末衍射和对分布函数(PDF)分析,研究者发现了晶格滞后现象和热膨胀率对温度变化速率的依赖性。实验结果表明,在高温下形成的畸变节点状态在动力学上被捕获,导致热膨胀系数(CTE)在+45到-80×10^-6K^-1之间变化。时间分辨的松弛研究表明,平衡状态下的UiO-66本质上是NTE的,具有-35×10^-6K^-1的CTE。节点畸变状态的动力学捕获对这些Zr-MOFs的表征和应用具有广泛的影响,非平衡节点状态取决于样品的热历史,快速冷却与慢速冷却可能对气体结合、孔体积和可访问的催化位点产生影响。

研究背景:

1) 金属-有机框架(MOFs)材料在气体吸附、分离和催化等领域具有重要应用,但其热膨胀行为的调控是一个挑战,尤其是负热膨胀(NTE)现象的机理和应用。
2) 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通过改变组成、结构和外部条件来调控MOFs的热膨胀,但对NTE的机理理解不足,限制了对其的预测和调控。
3) 本文通过研究UiO-66这一典型的Zr-MOF,揭示了节点转变的协同动力学和NTE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动力学陷阱和节点扭曲状态对热膨胀的影响,为理解和调控MOFs的热膨胀提供了新的视角。
 
实验部分:
1) 合成实验:研究者根据已知程序合成了UiO-66,使用甲酸作为酸调节剂,以增强结晶性并提供明确定义的中等空位浓度。
2) 变温X射线散射实验:为了量化热膨胀并评估其可逆性,样品在250°C下平衡1小时,然后在惰性气体流下以不同的升温速率(2, 10, 20°C/min)收集冷却和加热(250−50−250°C)期间的X射线粉末衍射数据。
3) 原位时间分辨松弛研究:使用Rapid Actuating Pneumatic Thermal Reactor (RAPTR)在选定的恒定温度(150°C, 175°C, 200°C, 225°C)下,评估晶格参数的时间依赖性松弛。样品在250°C下预处理1小时,然后快速淬火至室温以冻结晶格。
4) 对应PDF分析:在150°C下进行PDF测量,以评估等温松弛过程中的局部结构变化。
5) 动力学分析:应用Avrami模型评估等温松弛的动力学,揭示了晶格松弛涉及的两个动力学阶段:初始快速阶段和随后的较慢阶段。
 
分析测试:
1) X射线粉末衍射:观察到UiO-66在冷却和加热过程中晶格参数的滞后现象,以及加热速率对晶格参数和热膨胀系数的影响。
2) 热膨胀系数(CTE):实验结果显示,CTE可以从+45到-80 × 10^-6 K^-1变化,表明动力学效应对热膨胀的显著影响。
3) PDF分析:通过PDF分析,观察到Zr-oxo节点在松弛过程中从扭曲状态到规则状态的转变,以及与晶格参数松弛的直接关联。
4) 动力学模型:应用Avrami模型得到的动力学参数表明,晶格松弛的初始快速阶段可能与节点处羧酸配体的重定向有关,随后是更精细的全局重排。
 
总结:
本文通过实验和理论分析,揭示了UiO-66中Zr节点的协同动力学和NTE现象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节点扭曲状态的动力学陷阱导致了热膨胀行为的多样性,从正热膨胀到负热膨胀。此外,通过时间分辨松弛研究,确定了UiO-66的固有NTE特性,CTE为-35 × 10^-6 K^-1。这些发现为理解和设计具有特定热膨胀特性的MOFs提供了重要的见解。
 


展望:
   1) 本研究虽然在UiO-66的热膨胀机理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但对于其他MOFs材料的NTE行为仍需进一步研究。
   2) 本文提出的动力学陷阱和节点扭曲状态的概念,需要在更多的MOFs体系中进行验证和应用。
   3) 对于MOFs的热膨胀调控,未来的研究应更加关注结构、化学和连接性等因素的综合影响。
   4) 本文的研究结果提示,MOFs的热处理历史可能对其性能产生重要影响,未来的研究应考虑这一因素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
   5) 对于MOFs的NTE现象,未来的研究应进一步探索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潜力,如气体吸附、分离和催化等。
 
Node Distortions in UiO-66 Inform Negative Thermal Expansion Mechanisms: Kinetic Effects, Frustration, and Lattice Hysteresis
文章作者:Simon M. Vornholt, Zhihengyu Chen, Jan Hofmann, and Karena W. Chapman*
DOI:10.1021/jacs.4c05313
文章链接:https://pubs.acs.org/doi/10.1021/jacs.4c05313


本文为科研用户原创分享上传用于学术宣传交流,具体内容请查阅上述论文,如有错误、侵权等请联系修改、删除。未经允许第三方不得复制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