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86-21-51987688
sales@chemsoon.com
我的账户
购物车
0
件
结构式搜索
首页
MOF材料有机配体
羧酸MOF配体
多元羧酸MOF配体
四元羧酸MOF配体
三元羧酸MOF配体
二元羧酸MOF配体
对苯二甲酸型配体
间苯二甲酸型配体
联苯二甲酸型配体
多联苯二甲酸型配体
其它二元羧酸配体
含氮MOF配体
多元含氮MOF配体
多元吡啶配体
多元咪唑配体
其他多元含氮唑配体
三元含氮MOF配体
三元吡啶配体
三元咪唑配体
其他三元含氮唑配体
二元含氮MOF配体
二元吡啶配体
二元咪唑配体
其他二元含氮唑配体
羧酸含氮混合MOF配体
多元混合配体
三元混合配体
二元混合配体
其他MOF配体
二维MOF配体
卟啉
A4-卟啉
A2B2-卟啉
A3B1-卟啉
原卟啉和其他卟啉
金属卟啉
可定制MOF配体
有机框架单体砌块
四苯乙烯砌块
单取代TPE分子
双取代TPE分子
四取代TPE分子
三苯基苯砌块
对苯二甲酸衍生物
异肽酸酯砌块
联吡啶中间体
卤代芳烃中间体
其他单体中间体
COF有机单体
醛COF单体
多元醛基COF单体
四元醛基COF单体
三元醛基COF单体
二元醛基COF单体
氨基COF单体
多元氨基COF单体
四元氨基COF单体
三元氨基COF单体
二元氨基COF单体
硼酸和硼酸酯单体
多元硼酸单体
三元硼酸单体
二元硼酸单体
炔基有机框架单体
多元炔基单体
三元炔基单体
二元炔基单体
腈基有机框架单体
多元腈基单体
三元腈基单体
二元腈基单体
乙腈基单体
卤代有机框架单体
多元卤代单体
三元卤代单体
二元卤代单体
邻二酚和二胺单体
多元二酚和二胺单体
三元二酚和二胺单体
二元二酚和二胺单体
混合COF单体
其他COF单体
可定制COF单体
MOF-有机框架材料
按金属分类的MOF材料
含铁MOF材料
含铜MOF材料
含铝MOF材料
含锆MOF材料
含锌MOF材料
含钛MOF材料
含铬MOF材料
含钴MOF材料
含镍MOF材料
含铈MOF材料
其它金属MOF材料
双金属/MOF材料
按构型来源的MOF材料
IRMOFs
IRMOFs 1-12
MOF-74
MIL-MOF材料
MIL-101型MOF材料
MIL-100型MOF材料
MIL-53型MOF材料
其他MIL-MOFs
ZIF-MOF材料
UiO-MOF材料
PCN-MOF材料
阴离子柱撑多孔材料
DABCO DMOF材料
其他构型MOF材料
不同功能的MOF材料
MOF气体吸附和分离
MOF吸附和分离H2
MOF吸附分离CO2
MOF吸附和分离CH4
MOF吸附其他气体
工业气体分离
乙炔/乙烯/乙烷的分离
丙炔/丙烯/丙烷的分离
其他C4-C10烃类分离
氧气吸附和空分
大孔MOF-用于酶固定
规则介孔MOF材料
细胞实验用纳米级MOF
二维导电MOF材料
吸水吸湿MOF材料
发光MOF材料和探针
MOF掺杂复合与衍生
MOF碳化材料
HOF氢键有机框架材料
COF-有机多孔材料
COF共价有机框架材料
亚胺类COF材料
β-酮烯胺TP-COF材料
共价三嗪框架材料CTF
聚酰亚胺PI-COF材料
sp2-碳碳双键COF材料
不同功能特点COF材料
光电功能COF材料
卟啉酞菁基COF材料
噻吩噻唑基COF材料
杂稠环COF材料
AIE-COFs
三苯胺COF材料
三嗪/三苯基苯COF
侧链可后修饰的COF
羟基侧链的COF
乙烯基/炔基侧链COF
可离子化COF
可络合金属COF
特殊形貌和分散性COF
不同拓扑结构COF材料
3D-COF材料
高分子功能材料
g-C3N4 碳化氮
RAFT试剂
离子液体
光电材料
荧光探针及中间体
光电材料中间体
高分子单体
引发剂
交联剂
Cross-Linkers
聚合物
合成化学
原料药合成
API原料药
医药中间体
中药标准品
抑制剂
农药标准品
辅酶
植物提取物衍生物
特种氘代试剂
配体和催化剂
不对称催化配体
小分子催化剂
其他配体
金属催化剂
合成砌块
手性中间体
稠环及衍生物
叠氮/重氮
芳烃
取代芳烃
羧酸/酯类
含氮杂环
腈类
硼酸
长链
烯烃/炔烃
其它化合物
首页
>
行业动态
> 【COF病毒检测】:电化学检测H1N1流感病毒的共价有机骨架/MWCNT纳米复合材料
【COF病毒检测】:电化学检测H1N1流感病毒的共价有机骨架/MWCNT纳米复合材料
摘要:
广西大学王丽伟老师等报道的本篇文章(
ACS Appl. Nano Mater. 2024
)中报道了一种基于共价有机框架(COFs)和多壁碳纳米管(MWCNTs)的纳米复合材料,该材料被用于开发一种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用于快速、灵敏地检测H1N1流感病毒的互补DNA(cDNA)。该生物传感器采用了双探针特异性识别和信号放大策略,能够在10飞摩尔到1纳摩尔的范围内定量检测H1N1病毒cDNA,检测限(LOD)为1.01飞摩尔。此外,该便携式装置实现了1飞摩尔到1皮摩尔的检测范围,LOD为0.17飞摩尔,并通过添加回收实验确认了其准确性。该便携式生物传感装置通过定量检测小鼠鼻甲和肺组织中的H1N1病毒浓度,并与液滴数字聚合酶链反应(ddPCR)结果进行比较,验证了其可靠性和在流感监测中的潜在应用。因此,这种生物传感器有助于医生或其他专业人员快速准确地监测结果,有望实现H1N1流感病毒的现场诊断,以便早期干预和疫情管理。
研究背景:
1. H1N1流感病毒具有高度传染性,可导致人畜共患的呼吸系统疾病,因此早期检测对于预防和控制病毒在人群中的快速传播至关重要。
2. 传统的H1N1流感病毒检测方法,如聚合酶链反应(PCR)、逆转录(RT) PCR、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等温扩增等,通常耗时、成本高,且需要专业设备和技术员,限制了其便携应用。
3. 本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TAPT-TP COFs/MWCNT纳米材料的电化学生物传感器,该传感器具有双探针特异性识别和信号放大功能,能够快速定量检测H1N1病毒cDNA,具有较高的灵敏度、选择性和重复性。
实验部分:
1. COFs/MWCNTs的合成
- 操作: 通过将TAPT、TP和MWCNTs加入到1,3,5-三甲基苯、1,4-二氧六环和醋酸的混合溶液中,经超声混合后转移到反应器中,在120°C下反应72小时,得到橄榄棕色的COFs/MWCNT材料。
- 结果: 合成了COFs/MWCNT纳米复合材料,用于后续实验。
2. 生物传感器的构建
- 操作: 将COFs/MWCNT材料粉末溶解在0.1%的壳聚糖溶液中,滴涂在玻璃碳电极(GCE)上,随后使用戊二醛作为交联剂,固定发夹捕获探针(HP-CP),使用牛血清白蛋白(BSA)封闭非特异性结合位点。
- 结果: 成功构建了基于COFs/MWCNT的电化学DNA生物传感器。
3. 便携式装置的测试
- 操作: 构建了基于电极芯片的便携式生物传感器,用于监测H1N1流感病毒cDNA序列。
- 结果: 便携式装置展现出优秀的检测能力,检测范围为1飞摩尔到1皮摩尔,检测限为0.17飞摩尔。
4. 动物模型和样本准备
- 操作: 使用6周龄的BALB/c小鼠构建H1N1流感病毒模型,收集小鼠的鼻甲和肺组织样本,提取RNA并合成cDNA。
- 结果: 通过电化学DNA生物传感器和便携式装置,成功检测了小鼠鼻甲和肺组织中的H1N1病毒浓度。
5. 数据统计和分析
- 操作: 使用Excel 2016和GraphPad Prism 8进行数据分析,采用方差分析和Tukey测试评估显著性差异。
- 结果: 实验数据以均值和标准偏差的形式呈现,验证了生物传感器的准确性和重复性。
分析测试:
1. COFs/MWCNTs的表征
- 结果: 通过FESEM、FTIR、XRD、N2吸附-脱附曲线和XPS等技术手段,确认了COFs/MWCNTs的成功合成和表征。比表面积为783.3 m²/g,孔隙尺寸为0.53 nm。
2. 电化学特性表征
- 结果: 通过循环伏安法(CV)和电化学阻抗谱(EIS)测试,证实了COFs/MWCNTs具有改善的电化学性能,电活性表面积分别为0.11和0.16 cm²。
3. 生物传感器性能优化
- 结果: 系统优化了溶液pH、捕获探针用量、孵化时间以及COFs/MWCNTs的样品用量等实验参数,以获得最佳的生物传感器性能。
4. 特异性和稳定性测试
- 结果: 电化学DNA生物传感器能够快速检测并准确识别H1N1病毒,检测限低至1.01飞摩尔。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验证了引物的特异性。
5. 便携式装置的测试
- 结果: 便携式装置展现出良好的特异性和重复性,为H1N1流感病毒的快速检测提供了一种实用的工具。
6. 准确性验证和实际H1N1监测
- 结果: 通过与液滴数字聚合酶链反应(ddPCR)结果的比较,验证了生物传感器和便携式装置的可靠性,为H1N1流感病毒的监测提供了科学依据。
总结:
本研究成功构建了一种基于COFs/MWCNT纳米复合材料的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用于快速、灵敏地检测H1N1流感病毒cDNA。该生物传感器具有宽检测范围、低检测限、高灵敏度、良好选择性和重复性。通过动物模型实验验证了该生物传感器的准确性和实用性,为H1N1流感病毒的诊断和早期调查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望:
1. 未来的研究应关注生物传感器的长期稳定性,特别是在实际应用环境中的稳定性。
2. 探索生物传感器对其他类型或亚型的流感病毒的检测能力,以扩展其应用范围。
Covalent Organic Frameworks/MWCNT Nanocomposites for Electrochemical Detection of the H1N1 Influenza Virus
文章作者:
Jianhua Yan, Chaoxin Zhang, Qian Cheng, Hongjie Liu, Shaopeng Wang, Man Zhang, and Liwei Wang*
DOI:
10.1021/acsanm.4c01758
文章链接:
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anm.4c01758
本文为科研用户原创分享上传用于学术宣传交流,具体内容请查阅上述论文,如有错误、侵权等请联系修改、删除。未经允许第三方不得复制转载。
购销咨询
技术咨询
选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