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21-51987688
首页 > 行业动态 > 【NKMOF-8】仿生疏水-极性金属有机框架实现氙/氪分离与捕获新突破
【NKMOF-8】仿生疏水-极性金属有机框架实现氙/氪分离与捕获新突破
摘要:
浙江大学夏伟、郑芳、鲍宗必老师等报道的本篇文章(Angew. Chem. Int. Ed. 2025, e20094)中设计合成了两种同构超微孔金属有机框架(NKMOF-8-Br和NKMOF-8-Me)。该材料通过溴/甲基与氰基的协同作用,构建仿生疏水-极性微环境,在氙(Xe)/氪(Kr)分离及核废气捕获领域表现卓越。在工业场景中,其氪生产率达12.26 mmol g⁻¹,核废气模拟条件下氙捕获容量32.13 mmol kg⁻¹、氪捕获容量9.35 mmol kg⁻¹,且经500 kGy β射线照射后性能保持稳定。单晶X射线衍射与理论模拟证实了气体分子的选择性吸附机制,为高效节能的稀有气体分离及核废料处理提供了新方案。
 
 研究背景:
1. 行业问题
1) 氙和氪在半导体光刻、磁共振成像等高端技术中不可或缺,但大气中浓度极低(Xe: 0.087 ppm;Kr: 1.14 ppm),传统低温蒸馏法能耗高、成本高。
2) 核燃料再处理会释放放射性氙/氪同位素,其中⁸⁰Kr半衰期长达10.8年,需高效捕获以降低环境风险,但核废气中两种气体浓度极低,分离难度极大。
3) 氙和氪的几何结构相近、极化率差异小,传统吸附材料难以实现高选择性与高容量的平衡。
2. 研究现状
1) 活性炭、沸石等传统多孔材料缺乏精准结合位点,氙/氪选择性和吸附容量有限;现有MOF材料多依赖单一功能位点(如开放金属位点、极性基团),存在特异性不足或稳定性差的问题。
2) 生物体系中疏水空腔与极性残基的协同作用可高效结合氙,但该仿生机制在MOF材料中的应用尚未充分探索。
3) 核废气处理对吸附材料的辐射稳定性要求极高,现有材料多难以承受高剂量辐射。
3. 本文创新
1) 首次设计仿生疏水-极性协同微环境,在MOF孔道中整合溴/甲基(疏水基团)与氰基(极性基团),模拟蛋白质结合氙的双重作用机制。
2) 开发的NKMOF-8系列材料兼具高吸附容量、高选择性和优异辐射稳定性,解决了传统材料性能失衡的问题。
3) 实现了工业副产物提纯与核废气捕获两种场景的高效应用,为稀有气体分离提供了通用化解决方案。
 
 实验和分析:
1. 材料合成
1) NKMOF-8-Br:室温下,将2-溴咪唑-4,5-二腈与碘化亚铜在含三甲胺的乙腈中搅拌1分钟,直接生成微晶粉末;通过溶剂热法(100°C,24小时)可制备透明块状晶体。
2) NKMOF-8-Me:采用类似室温合成策略,以2-甲基咪唑-4,5-二腈为配体,快速生成灰色微晶粉末,合成过程高效简便。
 
2. 结构表征
1) PXRD:两种MOF均结晶于正交Pnna空间群,实验图谱与模拟结果吻合,证实晶体结构规整,NKMOF-8-Br和NKMOF-8-Me的孔道尺寸分别为6.3×6.7 Ų和5.5×6.1 Ų。
2) FT-IR与XPS:证实配体与Cu(I)离子成功配位,氰基特征峰明确,化学键合方式清晰。
3) N₂吸附:NKMOF-8-Br的BET比表面积为378.8 m² g⁻¹,孔容0.151 cm³ g⁻¹;NKMOF-8-Me的BET比表面积达881.4 m² g⁻¹,孔容0.420 cm³ g⁻¹,均为典型超微孔结构。
4) 稳定性测试:热重分析显示两种材料在400°C以下保持稳定;经500 kGy β射线照射后,结晶度、形貌及吸附性能无明显衰减。
 
3. 应用性能测试
1) 静态吸附:298 K、0.1 bar下,NKMOF-8-Br的氙吸附容量达2.93 mmol g⁻¹,NKMOF-8-Me为2.53 mmol g⁻¹,显著优于多数已报道材料;氙/氪IAST选择性分别为16.72和12.35,平衡了容量与选择性。
2) 动态突破实验:模拟空气分离副产物(Xe/Kr=20/80)时,Kr纯度可达99.9%以上,NKMOF-8-Br的Kr生产率达12.26 mmol g⁻¹,刷新纪录;模拟核废气(Xe 400 ppm、Kr 40 ppm)时,氙捕获容量32.13 mmol kg⁻¹、氪捕获容量9.35 mmol kg⁻¹,表现出优异的痕量气体捕获能力。
3) 循环稳定性:经10次吸附-脱附循环后,吸附容量与晶体结构保持稳定;在含CO₂的复杂体系中,仍能保持高氙选择性,抗干扰能力突出。
 
4. 机理分析
1) 吸附位点:单晶X射线衍射显示,氙/氪分子优先占据孔道中心,通过疏水范德华作用(溴/甲基基团)与氰基极化效应协同稳定。
2) 能量计算:DFT模拟表明,NKMOF-8-Br与氙的结合能达40.62 kJ mol⁻¹,远高于氪(29.00 kJ mol⁻¹),且孔道表面静电势异质性更强,强化了选择性吸附。
3) 结构优势:超微孔尺寸与氙分子动力学直径匹配,疏水-极性协同作用提升了吸附亲和力,高孔隙率促进气体扩散,共同保障了分离效率。
 

总结:
1. 成功合成了两种具有仿生疏水-极性微环境的超微孔MOF材料,在氙/氪分离中实现了高容量、高选择性与高稳定性的统一,动态性能刷新多项纪录。
2. 提出的疏水-极性协同设计策略为多孔吸附材料的功能优化提供了新思路,突破了单一功能位点的性能局限。
3. 材料在工业提纯与核废气处理场景中均表现出实用价值,辐射稳定性满足核工业要求,推动了稀有气体分离技术的节能化与绿色化发展。
 
Biomimetic Hydrophobic-Polar Metal-Organic Frameworks for Record-Breaking Separation and Capture of Xenon and Krypton
文章作者:Yizhou Liu, Zhijie Zhou, Wei Xia, Fang Zheng, Zhiguo Zhang, Qiwei Yang, Qilong Ren, Zongbi Bao
DOI:10.1002/anie.202520094
文章链接: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nie.202520094
 
本文为科研用户原创分享用于学术宣传交流,具体内容请查阅上述论文,如有错误、侵权等请联系修改、删除。未经允许第三方不得复制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