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21-51987688
首页 > 行业动态 > 【Zr-Muc/Fum】金属有机框架中可定制的孔道几何结构用于动力学烃类分离
【Zr-Muc/Fum】金属有机框架中可定制的孔道几何结构用于动力学烃类分离
摘要:
精准调控孔道尺寸对烃类吸附分离至关重要,金属有机框架(MOFs)虽能微调孔道环境,但定制孔道几何结构以优化动力学分离性能仍具挑战。Northwestern University的Zi-Ming Ye、 Nathan C. Gianneschi、 Omar K. Farha老师等报道的本篇文章(J. Am. Chem. Soc. 2025)中采用了混合配体合成策略,在fcu网状Zr-MOFs中结合长短配体,构建出NU-415和NU-416两种同构多元MOFs,其孔道为定制等腰三角形,适用于己烷异构体分离。实验表明,二者在选择性、容量、稳定性和可回收性上优于Zr-muconate和MOF-801,常温下等摩尔三元混合物中1分钟内己烷吸附容量达2.2 mmol/g,正己烷与2,2-二甲基丁烷选择性超200,分离性能主要由动力学差异主导,且该混合配体策略为MOFs孔结构精准调控提供新方案。
 
研究背景:
1. 行业问题:C5-C12石蜡是重要燃料成分,其中支链异构体因高辛烷值更受青睐,但己烷异构体物理化学性质相似,传统蒸馏分离低效高耗。2. 研究现状:超微孔材料可通过分子大小、形状差异实现吸附分离,如沸石5A仅允许正己烷通过,但分离慢;MOFs虽具结构可调性,却难精准定制6Å左右最优孔道尺寸与几何结构,且存在稳定性及选择性与容量权衡问题。
3. 本文创新:针对Zr-MOFs合成缺陷多、超微孔构建难等问题,选取无内旋转自由度的长短刚性共轭非芳香配体,通过混合配体策略,在fcu网状Zr-MOFs中构建NU-415和NU-416,将孔道从正三角形改为等腰三角形,实现孔道尺寸与几何结构精准调控,同时提升稳定性与分离性能。
 
 实验部分:
1. MOFs合成:
1) Zr-muc合成:将0.582g ZrCl₄、0.36g反式,反式-粘康酸、1.221g苯甲酸溶于100mL DMF,100℃回流72小时,沉淀经DMF和丙酮洗涤后保存。
2) MOF-801合成:1.336g ZrCl₄与0.72g富马酸溶于含13.8mL乙酸和0.6mL三乙胺的100mL DMF,100℃反应24小时,沉淀洗涤后保存。
3) NU-415/416合成:分别将ZrCl₄与粘康酸、富马酸(或中康酸)溶于DMF,加甲酸超声,120℃反应3天得单晶;批量合成按比例扩大反应物,120℃回流24小时,离心收集沉淀。
微波合成:小批量与克级合成调整反应物用量与条件,如克级NU-415用1.244g ZrCl₄等,140℃反应60分钟,产率87.7%;NU-416产率79.2%。
 
2. 己烷吸附与分离实验:
1) 单组分蒸汽吸附:298K下,NU-415对正己烷、3-甲基戊烷、2,2-二甲基丁烷吸附容量分别为2.77、2.73、2.45 mmol/g;NU-416对应为2.62、2.54、2.46 mmol/g。
2) 液体批次分离:MOFs在等摩尔三元己烷混合物中浸泡24小时,NU-415和NU-416对2,2-二甲基丁烷吸附量低(分别0.067、0.057 mmol/g),总吸附容量约2.56 mmol/g,循环6次后容量与选择性稳定。
 
3. 动力学与热力学实验:
1) 单组分液体吸附动力学:298K下,NU-415和NU-416对正己烷、3-甲基戊烷1分钟内达80%平衡吸附量,2,2-二甲基丁烷1分钟仅达45%;伪二级动力学模型拟合得NU-415速率常数顺序为正己烷(2.18±0.46 g mmol⁻¹ min⁻¹)>3-甲基戊烷(1.63±0.23 g mmol⁻¹ min⁻¹)≫2,2-二甲基丁烷(0.43±0.06 g mmol⁻¹ min⁻¹)。
2) 差示扫描量热(DSC):NU-415中2,2-二甲基丁烷吸附焓(-75.2 kJ mol⁻¹)最高,正己烷(-73.3 kJ mol⁻¹)与3-甲基戊烷(-73.4 kJ mol⁻¹)接近;NU-416中正己烷吸附焓(-78.3 kJ mol⁻¹)最高,各异构体焓差小,表明热力学非分离主导因素。
 
测试分析:
1. 基本结构表征:
1) X射线衍射(XRD):实验XRD与模拟匹配,物相纯;变温XRD显示二者375℃前无明显结晶度损失,优于Zr-muc(300℃)和MOF-801(325℃)。
结论:高对称性空间群与低结晶度损失,表明混合配体使Zr₆节点扭曲减少,框架更有序,为孔道稳定与分离性能提供结构支撑。
 2) 氮气吸附:
77K下,NU-415和NU-416的BET比表面积分别为1060、930 m²/g,孔容分别为0.41、0.36 cm³/g;DFT计算NU-415孔径约5.8、7.8Å,NU-416约6.0、7.2Å,与单晶XRD一致,250℃活化后孔隙率无损失。
结论:适宜孔径(5.2-7.2Å)与高孔隙率,既能容纳正己烷与单支链己烷,又对双支链2,2-二甲基丁烷产生扩散限制,为动力学分离奠定基础。
 3) 核磁共振(NMR):
NU-415和NU-416配体比例接近理论2:1,缺陷率低(1.4%、0.75%),远低于Zr-muc(10.3%)和MOF-801(12.2%)。
低缺陷率减少非选择性孔道,保证孔道尺寸均一性,避免己烷异构体非特异性吸附,提升分离选择性。
 
2. 单晶X射线衍射(SCXRD)宿主-客体结构分析:
己烷异构体存在于四面体(NU-415/416孔径5.2Å)和八面体笼(NU-415孔径7.2Å、NU-416孔径5.6Å)中,与框架存在C-H…O(距离<3.4Å)和C-H…π(距离<3.5Å)作用;NU-416中甲基使客体远离Zr-氧节点,削弱相互作用。
结论:孔道几何差异(等腰三角形)与笼尺寸调控,导致不同异构体扩散阻力不同;正己烷与单支链己烷易通过孔道,双支链2,2-二甲基丁烷因空间位阻扩散慢,主导动力学分离。
 
3. 吸附动力学机理分析:
三元液体吸附中,NU-415正己烷/2,2-二甲基丁烷选择性1分钟达219,24小时降至15;NU-416对应为246和35,且1分钟达85%平衡容量。
结论:分离性能由动力学差异主导,等腰三角形孔道与适宜孔径形成尺寸筛分效应,双支链异构体扩散受阻,实现高效分离。

 



总结:
1. 成功合成NU-415和NU-416,二者对己烷异构体分离性能优异,1分钟吸附容量达2.2 mmol/g,选择性超200,循环稳定。
2. 提出混合配体策略,实现MOFs孔道几何结构精准定制,解决Zr-MOFs缺陷与超微孔构建难题。
3. 为烃类分离提供高效材料,推动MOFs在能源领域应用,为多孔材料孔结构设计提供新思路。
 
Customizable Aperture Geometry in Metal−Organic Frameworks for Kinetic Hydrocarbon Separation
文章作者:Shengyi Su, Haomiao Xie, Bang Hou, Xianhui Tang, Kent O. Kirlikovali, Zi-Ming Ye*, Nathan C. Gianneschi*, Omar K. Farha*
DOI:10.1021/jacs.5c13078
文章链接:https://pubs.acs.org/doi/10.1021/jacs.5c13078
 
本文为科研用户原创分享用于学术宣传交流,具体内容请查阅上述论文,如有错误、侵权等请联系修改、删除。未经允许第三方不得复制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