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21-51987688
首页 > 行业动态 > 【CCOF】富勒烯封装增强手性诱导自旋选择性效应研究
【CCOF】富勒烯封装增强手性诱导自旋选择性效应研究
摘要:
上海交通大学刘燕和崔勇教授等报道的本篇文章(J.Am.Chem.Soc. 2025)中,报道了一种通过主体-客体策略增强手性诱导自旋选择性(CISS)效应的新方法。研究合成了两对对映体螺旋手性共价有机框架(CCOFs 37和38),并通过原位自组装将富勒烯(C₆₀和C₇₀)封装其中,形成稳定的富勒烯@CCOF加合物。圆二色谱(CD)显示明显的 Cotton 效应,证实手性从框架成功转移至富勒烯。磁性导电原子力显微镜(mc-AFM)测试表明,富勒烯封装显著增强了CISS效应,C₆₀使自旋极化率从46-59%提升至77-83%,而C₇₀更将其提升至84-90%。这种增强源于C₇₀的椭球几何结构带来的更强π-π相互作用和自旋轨道耦合,为调控CISS效应提供了新途径。
 
研究背景:
1. 行业问题
手性诱导自旋选择性(CISS)在自旋电子学和分子电子学中至关重要,但由于难以精确设计手性结构和调控自旋轨道相互作用,实现高且可调的自旋极化仍面临挑战。现有手性材料的自旋选择性提升受限,缺乏有效的调控策略。
2. 研究现状
螺旋结构因几何不对称和增强的自旋轨道相互作用,在CISS研究中备受关注,但螺旋共价有机框架(COFs)的合成难度大,且通过客体封装调控CISS效应的研究尚未见报道。富勒烯作为具有离域π体系的客体分子,在 chiral 环境中可能诱导手性并调制自旋极化,但其与手性框架的协同作用机制有待探索。
3. 本文创新
首次通过富勒烯(C₆₀和C₇₀)在螺旋CCOFs中的封装实现CISS效应的增强,揭示了主体-客体相互作用对自旋选择性的调控机制。合成的CCOFs具有明确的螺旋结构和手性通道,富勒烯的引入通过手性转移和电子耦合显著提升自旋极化率,为自旋功能材料的设计提供了新思路。
 
实验和分析:
1. 材料合成
单体合成:通过手性联萘二甲醛(BINA-MBz和BINA-BnOH)与四胺(TMDA)的亚胺缩合反应,合成CCOFs 37和38,产率分别为82%和85%。
富勒烯封装:采用原位自组装法,将C₆₀或C₇₀与单体在乙醇和N,N-二甲基乙酰胺混合溶剂中反应,合成C₆₀@37、C₇₀@37、C₆₀@38和C₇₀@38,富勒烯含量为13.78-16.63 wt%。
2. 结构表征
FT-IR证实C=N键的形成(~1629 cm⁻¹)和醛基的消耗(~1700 cm⁻¹峰减弱);固体¹³C NMR显示亚胺碳信号(~161-163 ppm),验证框架结构。
PXRD分析表明CCOFs为11重互穿金刚石网络,空间群为I4₁,37的晶胞参数为a=b=60.75 Å,c=9.35 Å,38为a=b=59.28 Å,c=9.95 Å。
SEM和TEM显示(R)型CCOFs为左旋螺旋纳米纤维,(S)型为右旋,镜像对称,证实宏观手性。
3. 应用性能测试
CD光谱:富勒烯@CCOF在420-800 nm范围出现Cotton效应,表明手性从框架转移至富勒烯,C₇₀衍生物信号更强。
mc-AFM测试:37和38的自旋极化率分别为46-50%和55-59%;封装后,C₆₀@CCOFs提升至77-83%,C₇₀@CCOFs达84-90%,C₇₀的增强效果更显著
4. 机理分析
手性转移机制:CCOFs的螺旋通道通过CH-π和π-π相互作用诱导富勒烯产生手性,C₇₀的椭球结构提供更大作用界面,手性诱导效果优于C₆₀。
自旋增强机制:富勒烯与CCOFs的电子耦合改变局部静电势,形成不对称电场,增强自旋轨道耦合;C₇₀的高极化率进一步强化这种效应,使自旋极化率显著提升。
结构-性能关系:CCOFs的螺旋结构为自旋传输提供通道,富勒烯封装未破坏框架结晶性,反而通过主客体协同作用优化了自旋选择性传输路径。
 


总结:
1. 成功合成具有螺旋结构的手性共价有机框架(CCOFs 37和38),并通过富勒烯(C₆₀、C₇₀)封装实现手性诱导自旋选择性(CISS)效应的显著增强,最高自旋极化率达90%。
2. 首次证实富勒烯封装可作为调控CISS效应的有效策略,揭示了主客体相互作用(尤其是π-π作用)和富勒烯几何结构对自旋极化的影响机制。
3. 该研究为设计高性能自旋电子材料提供了新方向,有望推动手性电子学、自旋逻辑器件等领域的发展。
 
本文为科研用户原创分享用于学术宣传交流,具体内容请查阅上述论文,如有错误、侵权等请联系修改、删除。未经允许第三方不得复制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