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21-51987688
首页 > 行业动态 > 【TBPH-COF】乙烯基连接的给体-受体共价有机框架中的电荷传输路径对光催化性能的显著影响
【TBPH-COF】乙烯基连接的给体-受体共价有机框架中的电荷传输路径对光催化性能的显著影响
摘要:
绍兴文理学院竺琳、梁奇锋和上海交通大学张帆老师等报道的本篇文章(ACS Appl. Polym. Mater. 2025)中报道了一种亚乙烯基连接的给体-受体(D-A)共价有机框架(TBPH-COF),其具有高结晶度和大比表面积,在光催化制备过氧化氢(H₂O₂)中表现出优异性能。为探究电荷传输机制,研究者将其与Co(II)、Fe(III)、Cr(III)三种金属离子配位,发现光催化活性显著下降(降幅54-88%)。通过电化学分析、ζ电位测试等表征,证实电荷传输路径是影响D-A COF光催化效率的关键因素。该研究揭示了D-A COF中电荷传输对性能的调控机制,为高效光催化材料的合理设计提供了重要 insights。
 
研究背景:
1.行业问题:过氧化氢(H₂O₂)是重要工业化学品,传统蒽醌法存在污染和能耗高的问题,光催化法是绿色替代方案,但现有光催化剂存在局限:石墨相氮化碳(g-C₃N₄)孔隙率低、电荷迁移慢;共轭微孔聚合物(CMPs)结构无序导致电荷传输路径模糊;多数COFs虽结晶度高,但D-A结构中电荷传输机制尚不明确,限制性能优化。
2.其他解决方案:
   - 氮杂环(吡啶、三嗪等)修饰COFs:通过引入活性位点提升光催化产H₂O₂效率,但未深入探究电荷传输机制。
   - 金属离子修饰COFs:通过配位调节电子分离,但未系统研究其对D-A结构中电荷传输路径的破坏机制。
3.本文创新:合成亚乙烯基连接的D-A型TBPH-COF,以联苯为给体、吡啶为受体,利用亚乙烯基(C=C)的刚性连接增强π共轭与稳定性;通过Co(II)、Fe(III)、Cr(III)配位调控电荷传输,结合电化学与光谱表征,首次明确D-A COF中电荷传输路径对光催化性能的决定性作用,解决了“结构-电荷传输-性能”关联不明确的问题。
 
实验部分:
1.TBPH-COF的合成
1)在氮气手套箱中,将2,4,6-三甲基吡啶(TMP,0.2 mmol)、4,4'-联苯二甲醛(BPHD,0.3 mmol)、苯甲酸(0.3 mmol)与苯甲酐(0.3 mmol)加入10 mL Pyrex管,液氮冷冻后经3次冷冻-抽气-解冻循环,真空密封;150℃反应5天,产物用1 M NaOH/甲醇(v/v=1:1)浸泡24小时,丙酮/甲醇(v/v=1:1)索氏提取12小时,60℃真空干燥。
2)反应得到黄色结晶粉末,PXRD证实AA堆积结构(主要衍射峰3.3°、5.7°),BET比表面积1437 m²/g,孔径1.72 nm,热稳定性优异(900℃残留74.4%)。
2.金属配位COFs(M-TBPH-COF)的制备
1)10 mg TBPH-COF分散于5 mL甲醇,分别加入5%硝酸铁(3.6 mg)、乙酸钴(2.11 mg)、硝酸铬(3.84 mg),超声后避光搅拌24小时;产物经水、甲醇、氯仿洗涤,真空干燥。
2)Co-TBPH-COF、Fe-TBPH-COF、Cr-TBPH-COF保留原结晶结构(PXRD峰形不变),XPS证实金属与吡啶N配位(Co-N键结合能400.8 eV),EDS显示金属均匀分布。
3.光催化H₂O₂生成实验
1)5 mg催化剂分散于5 mL水/异丙醇(v/v=1:1)混合液,O₂鼓泡30分钟,300 W氙灯(λ>420 nm)照射,每20分钟取样,用碘化钾比色法(352 nm测吸光度)定量H₂O₂。
2)TBPH-COF的H₂O₂产率1047 μmol·g⁻¹·h⁻¹,Co-TBPH-COF、Fe-TBPH-COF、Cr-TBPH-COF产率分别降至126、206、584 μmol·g⁻¹·h⁻¹,16小时循环实验性能稳定。
4.金属离子脱配位实验
1)M-TBPH-COF浸泡于1 M HCl溶液,避光搅拌24小时,洗涤干燥后得M-TBPH-COF-A。
2)ICP显示Cr含量从0.32%降至检测限以下,H₂O₂产率恢复至原水平的90%以上,PXRD证实结构完整。
 
分析测试:
1.结构与形貌表征
1)粉末X射线衍射(PXRD):TBPH-COF的2θ=3.3°(100)、5.7°(110)对应AA堆积,与模拟图谱吻合(Rwp=2.53%),金属配位后峰宽增加15%,无明显偏移(图2a)。
2)N₂吸附-脱附:77 K下为I型等温线,BET比表面积1437 m²/g,孔容0.82 cm³/g,NLDFT计算孔径1.72 nm,利于反应物扩散。
3)扫描电镜(SEM)与透射电镜(TEM):层状薄片结构,厚度约50 nm,高分辨TEM显示0.34 nm晶格条纹,证实长程有序。
2.化学结构与电子性质
1)固体¹³C NMR:126 ppm为C=C的sp²碳,157.9 ppm为吡啶碳,证实亚乙烯基连接(图2b)。
2)FTIR:1640 cm⁻¹(C=C伸缩)、960 cm⁻¹(亚乙烯基弯曲)峰存在,无游离醛基峰(1700 cm⁻¹),表明缩合完全(图2c)。
3)UV-Vis DRS:可见光区强吸收,带隙2.49 eV,Mott-Schottky曲线显示导带(CB)-1.88 V、价带(VB)0.61 V,热力学利于O₂还原(图3a-c)。
3.电荷传输性能
1)电化学阻抗谱(EIS):TBPH-COF的Nyquist半圆直径小于Co-TBPH-COF,表明电荷转移电阻更低(图5f)。
2)瞬态光电流:TBPH-COF的光电流密度2.5 μA·cm⁻²,Co-TBPH-COF降至0.95 μA·cm⁻²,显示电荷分离效率下降(图5c)。
3)荧光光谱:TBPH-COF的荧光寿命3.3 ns,金属配位后荧光猝灭(强度降为1/5),表明电子转移被阻断(图3e)。
4.机理总结:TBPH-COF的高效性源于三点协同:①D-A结构(联苯给体→吡啶受体)形成定向电荷传输路径,抑制电子-空穴复合;②1.72 nm孔径与高比表面积提供丰富活性位点;③亚乙烯基连接增强π共轭,延长载流子寿命。金属配位后,吡啶N的孤对电子与金属结合,破坏D-A相互作用,电荷传输路径中断,导致活性下降。
 


总结:
1. 成功合成亚乙烯基连接的D-A型TBPH-COF,其高结晶度(AA堆积)、大比表面积(1437 m²/g)和适宜带隙(2.49 eV)使其光催化产H₂O₂效率达1047 μmol·g⁻¹·h⁻¹。
2. 金属离子(Co²⁺、Fe³⁺、Cr³⁺)与吡啶N配位后,光催化活性下降54-88%,归因于电荷传输路径被阻断,而非结构破坏。
3. 酸处理可移除金属离子,使活性恢复,证实配位作用的可逆性,为调控COF电荷传输提供可行策略。
4. 明确电荷传输路径是D-A COF光催化性能的关键,为设计高效共轭框架材料提供理论依据。
 
Charge Transport Pathways in Vinylene-Linked Donor−Acceptor Covalent Organic Frameworks Strongly Influence the Performance of Photocatalysis
文章作者:Hao Zhu, Xiang Hu, Jinghui Wang, Lin Zhu, Qifeng Liang, Fan Zhang
DOI:10.1021/acsapm.5c00734
文章链接: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apm.5c00734
 
本文为科研用户原创分享用于学术宣传交流,具体内容请查阅上述论文,如有错误、侵权等请联系修改、删除。未经允许第三方不得复制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