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21-51987688
首页 > 行业动态 > 【二维导电MOF】Ni-二胺导电MOF的优越电荷传输
【二维导电MOF】Ni-二胺导电MOF的优越电荷传输
摘要: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的Mircea Dincă等报道的本篇文章(J. Am. Chem. Soc. 2024)中报道了两种新型的二维导电金属-有机框架(2D cMOFs),M3(HITT)2(M = Ni, Cu; HITT = 2,3,7,8,12,13-六氨基四氮萘四苯),通过邻二胺连接实现。研究发现,Ni3(HITT)2在298 K时的电导率达到4.5 S cm−1,而Cu3(HITT)2的电导率在空气氧化条件下从0.05(2Cu+Cu2+)到10−6(3Cu2+)不等,远低于Ni3(HITT)2。光谱分析显示,Ni3(HITT)2表现出更强的平面内π-d共轭和更高的电荷载流子密度,从而解释了其更高的电导率。Cu2+/Cu+混合价态调节了Cu3(HITT)2的能量级和载流子密度,导致电导率变化超过4个数量级。这项工作深化了对金属节点对电导率影响的理解,并确认了邻二胺连接体在2D cMOFs中的重要性。
 
研究背景:
1. 尽管大多数金属-有机框架(MOFs)是电绝缘体,但过去十年中导电MOFs(cMOFs)的出现引起了广泛关注。尽管如此,具有室温下高于1 S cm−1电导率的2D cMOFs的例子仍然很少。
2. 早期研究表明,基于邻苯二胺配体的2D cMOFs通常比其儿茶酚类似物具有更高的电导率。特别是在M3(HITP)2(HITP = 2,3,6,7,10,11-六氨基三苯;M = Ni, Cu, Co)系列中,Ni-diamine组合产生了特别导电的材料。
3. 本文作者通过设计和合成M3(HITT)2(M = Ni, Cu; HITT = 2,3,7,8,12,13-六氨基四氮萘四苯),探索了金属节点和配体对2D cMOFs电导率的影响。特别是,他们发现Ni3(HITT)2的电导率显著高于Cu3(HITT)2,并通过光谱分析和计算揭示了这一现象的原因。
 
实验部分:
1. MOFs的合成:
    1) 将Ni(NO3)2·6H2O和HATT·3HCl在N,N-二甲基甲酰胺(DMF)和H2O的混合溶剂中反应,反应条件为45°C,生成Ni3(HITT)2。
    2) 反应在空气中进行,HATT在反应过程中被去质子化并氧化,生成Ni3(HITT)2黑色粉末。
    3) 合成的Ni3(HITT)2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粒子尺寸在100到200纳米之间。
成功合成了Ni3(HITT)2,其形态为不规则形状的黑色粉末。
2. Cu3(HITT)2的合成,产物为六边形晶格的纳米棒。:
    1) 使用Cu+前驱体(如CuCl和CuI)与HATT·3HCl反应,生成Cu3(HITT)2。
    2) 反应在0°C下进行,以获得更好的结晶性,生成Cu3(HITT)2纳米棒。
    3) 反应产物通过SEM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观察,确认其为六边形晶格结构。
3. 电导率测量:
    1) 使用四点探针法测量压实的多晶样品的电导率。
    2) 在不同温度下进行变温电导率测量,分析其热激活传输特性。
    3) 测量结果表明Ni3(HITT)2在298 K时的电导率为4.5 S cm−1。
Ni3(HITT)2的电导率显著高于Cu3(HITT)2,后者在空气氧化条件下电导率从0.05到10−6 S cm−1不等。
 
分析测试:
1.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 Ni3(HITT)2中检测到Ni 2p3/2的结合能为856 eV,表明只有Ni2+存在。
     - Cu3(HITT)2中检测到两个Cu 2p峰,结合能分别为934.1 eV和932.5 eV,表明存在Cu2+/Cu+混合价态。
2. 粉末X射线衍射(PXRD):
     - Ni3(HITT)2和Cu3(HITT)2的PXRD数据表明它们具有六边形空间群P62m,晶格参数分别为a = b = 25.46 Å和c = 3.27 Å(Ni3(HITT)2),a = b = 25.56 Å和c = 3.27 Å(Cu3(HITT)2)。
3.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 Ni3(HITT)2和Cu3(HITT)2的SEM图像显示粒子尺寸在100到200纳米之间,形态为不规则形状。
4.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 Cryo-TEM图像确认了Ni3(HITT)2和Cu3(HITT)2的六边形晶格结构和堆叠方式。
5. 热重分析(TGA):
     - Ni3(HITT)2在300 °C以上显示出显著的重量损失,而Cu3(HITT)2从200 °C开始就有明显的重量损失。
6. 氮气吸附等温线:
     - Ni3(HITT)2和Cu3(HITT)2的BET表面积分别为895.9 m2 g−1和767.5 m2 g−1,孔径分布中心在1.8纳米。
7. 紫外-可见-近红外漫反射光谱(DRUV-vis-NIR):
     - Ni3(HITT)2在NIR范围内的吸收显著强于Cu3(HITT)2,表明其平面内π-d电子离域化程度更高。
8. 电子能带结构和态密度(DOS)计算:
     - Ni3(HITT)2显示出金属性特征,费米能级穿过A到Γ方向的带,表现出Dirac锥特征。
     - Cu3(HITT)2在平面内具有0.16 eV的带隙,表现出较小的带色散。
 
总结:
本文研究了两种新型的二维导电MOFs,Ni3(HITT)2和Cu3(HITT)2,发现Ni3(HITT)2具有高达4.5 S cm−1的电导率,远高于Cu3(HITT)2。通过光谱分析和计算,揭示了Ni2+与HITT配体之间的强电子相互作用,导致了显著增强的π-d共轭。此外,Cu2+/Cu+比值对Cu3(HITT)2的电导率有显著影响。这项工作不仅为2D cMOFs的设计和优化提供了深入的理解,也为研究金属节点对cMOFs电导率的影响提供了重要的见解。
 




展望:
尽管本文的研究成果显著,未来的工作仍有许多潜在的研究方向。例如,可以进一步探索不同金属节点和配体对2D cMOFs电导率的影响,优化材料的结构和性能。此外,研究者可以探索这些材料在实际应用中的性能,如在电催化、传感器和能量存储等领域的应用。进一步的研究还可以集中在提高材料的稳定性和可加工性,以及探索新的合成策略,以实现更大规模和更高质量的2D cMOFs的制备。此外,深入研究金属节点的价态变化对MOFs电导率的长期影响也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Superior Charge Transport in Ni-Diamine Conductive MOFs
文章作者:Jiande Wang, Tianyang Chen, Mingyu Jeon, Julius J. Oppenheim, Bowen Tan, Jihan Kim, and Mircea Dincă*
DOI:10.1021/jacs.4c06935
文章链接:https://pubs.acs.org/doi/10.1021/jacs.4c06935


本文为科研用户原创分享上传用于学术宣传交流,具体内容请查阅上述论文,如有错误、侵权等请联系修改、删除。未经允许第三方不得复制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