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86-21-51987688
sales@chemsoon.com
我的账户
购物车
0
件
结构式搜索
首页
MOF材料有机配体
羧酸MOF配体
多元羧酸MOF配体
四元羧酸MOF配体
三元羧酸MOF配体
二元羧酸MOF配体
对苯二甲酸型配体
间苯二甲酸型配体
联苯二甲酸型配体
多联苯二甲酸型配体
其它二元羧酸配体
含氮MOF配体
多元含氮MOF配体
多元吡啶配体
多元咪唑配体
其他多元含氮唑配体
三元含氮MOF配体
三元吡啶配体
三元咪唑配体
其他三元含氮唑配体
二元含氮MOF配体
二元吡啶配体
二元咪唑配体
其他二元含氮唑配体
羧酸含氮混合MOF配体
多元混合配体
三元混合配体
二元混合配体
其他MOF配体
二维MOF配体
卟啉
A4-卟啉
A2B2-卟啉
A3B1-卟啉
原卟啉和其他卟啉
金属卟啉
可定制MOF配体
有机框架单体砌块
四苯乙烯砌块
单取代TPE分子
双取代TPE分子
四取代TPE分子
三苯基苯砌块
对苯二甲酸衍生物
异肽酸酯砌块
联吡啶中间体
卤代芳烃中间体
其他单体中间体
COF有机单体
醛COF单体
多元醛基COF单体
四元醛基COF单体
三元醛基COF单体
二元醛基COF单体
氨基COF单体
多元氨基COF单体
四元氨基COF单体
三元氨基COF单体
二元氨基COF单体
硼酸和硼酸酯单体
多元硼酸单体
三元硼酸单体
二元硼酸单体
炔基有机框架单体
多元炔基单体
三元炔基单体
二元炔基单体
腈基有机框架单体
多元腈基单体
三元腈基单体
二元腈基单体
乙腈基单体
卤代有机框架单体
多元卤代单体
三元卤代单体
二元卤代单体
邻二酚和二胺单体
多元二酚和二胺单体
三元二酚和二胺单体
二元二酚和二胺单体
混合COF单体
其他COF单体
可定制COF单体
MOF-有机框架材料
按金属分类的MOF材料
含铁MOF材料
含铜MOF材料
含铝MOF材料
含锆MOF材料
含锌MOF材料
含钛MOF材料
含铬MOF材料
含钴MOF材料
含镍MOF材料
其它金属MOF材料
双金属/MOF材料
按构型来源的MOF材料
IRMOFs
IRMOFs 1-12
MOF-74
MIL-MOF材料
MIL-101型MOF材料
MIL-100型MOF材料
MIL-53型MOF材料
其他MIL-MOFs
ZIF-MOF材料
UiO-MOF材料
PCN-MOF材料
阴离子柱撑多孔材料
DABCO DMOF材料
其他构型MOF材料
不同功能的MOF材料
MOF气体吸附和分离
MOF吸附和分离H2
MOF吸附分离CO2
MOF吸附和分离CH4
MOF吸附其他气体
工业气体分离
乙炔/乙烯/乙烷的分离
丙炔/丙烯/丙烷的分离
其他C4-C10烃类分离
氧气吸附和空分
大孔MOF-用于酶固定
规则介孔MOF材料
细胞实验用纳米级MOF
二维导电MOF材料
吸水吸湿MOF材料
发光MOF材料和探针
MOF掺杂复合与衍生
MOF碳化材料
HOF氢键有机框架材料
COF-有机多孔材料
COF共价有机框架材料
亚胺类COF材料
β-酮烯胺TP-COF材料
共价三嗪框架材料CTF
聚酰亚胺PI-COF材料
sp2-碳碳双键COF材料
不同功能特点COF材料
光电功能COF材料
卟啉酞菁基COF材料
噻吩噻唑基COF材料
杂稠环COF材料
AIE-COFs
三苯胺COF材料
三嗪/三苯基苯COF
侧链可后修饰的COF
羟基侧链的COF
乙烯基/炔基侧链COF
可离子化COF
可络合金属COF
特殊形貌和分散性COF
不同拓扑结构COF材料
3D-COF材料
高分子功能材料
g-C3N4 碳化氮
RAFT试剂
离子液体
光电材料
荧光探针及中间体
光电材料中间体
高分子单体
引发剂
交联剂
Cross-Linkers
聚合物
合成化学
原料药合成
API原料药
医药中间体
中药标准品
抑制剂
农药标准品
辅酶
植物提取物衍生物
特种氘代试剂
配体和催化剂
不对称催化配体
小分子催化剂
其他配体
金属催化剂
合成砌块
手性中间体
稠环及衍生物
叠氮/重氮
芳烃
取代芳烃
羧酸/酯类
含氮杂环
腈类
硼酸
长链
烯烃/炔烃
其它化合物
首页
>
行业动态
> 【MOF电催化剂】用于增强电化学CO2还原为醇的铜基电催化剂
【MOF电催化剂】用于增强电化学CO2还原为醇的铜基电催化剂
摘要:
蚌埠医科大学Xuefu Hu、Liyong Chen&安徽师范大学Nan Yu老师等报道的本篇文章(
Inorg. Chem. 2024
)中通过热处理分别装载了Cu24金属-有机多面体(MOP)和Cu2双核化合物的ZIF-8纳米晶体(Cu24/ZIF-8和Cu2/ZIF-8),成功制备了两种Cu基电催化剂Cu24/N−C和Cu2/N−C。这些电催化剂在电化学CO2还原反应(CO2RR)中表现出不同的行为。Cu24/N−C对CO的生成具有高选择性,而Cu2/N−C则倾向于生成醇类。Cu2/N−C在连续30小时的电化学还原中表现出卓越的稳定性,凸显了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潜力。两种催化剂在CO2RR中的电催化性能差异归因于与Cu纳米簇和纳米粒子相关的不同催化位点。本研究揭示了结构和组成对开发高选择性CO2还原电催化剂的重要性。
研究背景:
1. 人类过度依赖化石燃料导致大量CO2排放,引起严重的环境恶化。
2. 将CO2作为原料转化为有价值的化学品和碳基燃料,是实现碳中和的有希望的途径。电化学CO2还原反应(CO2RR)通过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为可持续能源存储和利用系统的发展提供了关键技术。
3. 尽管Cu基电催化剂在CO2RR至各种碳产品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但仍面临特定产品选择性不高、法拉第效率(FE)低的挑战。本研究通过选择不同的Cu基前驱体,调整Cu基电催化剂的性能,以实现对CO2RR的高度控制合成。
实验部分:
1. ZIF-8的合成:
- 通过将Zn(NO3)2·6H2O和Hmim在甲醇中溶解,混合后在35°C下反应12小时,通过离心收集产物,并用乙醇洗涤、真空干燥得到ZIF-8。
2. Cu24 MOP和Cu2双核化合物的合成:
- Cu24 MOP是通过将5-羟基-1,3-苯二甲酸的甲醇溶液加入到Cu2(OAc)4·H2O的甲醇溶液中,加入DMA后室温反应20天得到。Cu2双核化合物则是将Cu24 MOP溶解在甲醇中,与4-硝基苯甲酸的乙醇溶液混合后室温反应5天得到。
3. Cu24/N−C和Cu2/N−C的合成:
- Cu24/ZIF-8和Cu2/ZIF-8通过将Cu24 MOP或Cu2双核化合物溶液滴加到ZIF-8粉末中混合得到,经过热处理制备Cu24/N−C和Cu2/N−C。合成后用1M HNO3溶液处理以去除残留的Zn物种。
4. 电化学性能测试:
- 将制备的电催化剂滴铸在导电碳纸上,用于评估其在0.5 M KHCO3溶液中的CO2RR活性。通过线性扫描伏安法(LSV)、循环伏安法(CV)和电化学阻抗谱(EIS)等方法测试电化学性能。
分析测试:
1. X射线衍射(XRD):
- Cu24/N−C和Cu2/N−C的XRD图谱显示了与石墨碳和立方Cu相对应的衍射峰,证实了Cu纳米簇和纳米粒子的存在。
2.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高分辨TEM(HRTEM):
- TEM图像显示了Cu24/N−C和Cu2/N−C的多孔碳基质结构,HRTEM图像显示Cu纳米簇和纳米粒子的尺寸和分布。
3. 拉曼光谱:
- 拉曼光谱显示了Cu24/N−C和Cu2/N−C的G带和D带,反映了材料的石墨化程度和结构缺陷。
4. 元素映射分析:
- 元素映射显示了N和Cu元素在碳基质中的分布情况。
5. 比表面积和孔径分析:
- N2吸附等温线显示Cu24/N−C的比表面积为1158 m²/g,Cu2/N−C的比表面积为1452 m²/g,揭示了Cu2/N−C具有更高的比表面积。
6. CO2吸附能力测试:
- CO2吸附测试表明Cu2/N−C在293 K时的CO2吸附量为65.6 cm³/g,高于Cu24/N−C的58.1 cm³/g。
7. 电化学活性表面积(ECSA)和电荷转移阻抗测试:
- 通过CV曲线计算的电化学双层电容(Cdl)值表明Cu2/N−C和Cu24/N−C具有比N掺杂多孔碳更高的ECSA。EIS测试显示Cu2/N−C具有更低的电荷转移阻抗。
8.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
- XPS分析揭示了Cu24/N−C中Cu纳米簇为Cu2+物种,而Cu2/N−C中除了Cu2+外,还检测到Cu0纳米粒子的存在。
总结:
本文通过精确控制合成了两种Cu基电催化剂,通过热处理Cu24 MOP和Cu2双核化合物负载的ZIF-8制备了Cu24/N−C和Cu2/N−C。这些电催化剂在CO2RR中表现出不同的催化性能,其中Cu2/N−C因其核壳结构展现出对醇类产物的高选择性。研究结果强调了催化剂结构和组成的重要作用,并为开发Cu基电催化剂提供了新的见解。
展望:
1. Cu2/N−C的长期稳定性虽好,但其在长期反应中的活性衰减机制需要进一步研究。
2. 需要进一步的原位/operando表征来深入理解CO2RR过程中的结构变化和反应机理。
3. 探索这些电催化剂在合成其他类型的碳基燃料和化学品方面的潜力。
Tailoring Cu-Based Electrocatalysts for Enhanced Electrochemical CO2 Reduction to Alcohols: Structure–Selectivity Relationship
文章作者:
Haiyue Lu, Jinfeng Wang, Gen Li, Baicheng Liao, Xiuli Zhang, Xuefu Hu*, Nan Yu*, and Liyong Chen*
DOI:
10.1021/acs.inorgchem.3c04239
文章链接:
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inorgchem.3c04239
本文为科研用户原创分享上传用于学术宣传交流,具体内容请查阅上述论文,如有错误、侵权等请联系修改、删除。未经允许第三方不得复制转载。
购销咨询
技术咨询
选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