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21-51987688
首页 > 行业动态 > 【MOF电催化CO2】:捕获和电化学还原烟道气中的CO2以生产高纯度的甲酸水溶液
【MOF电催化CO2】:捕获和电化学还原烟道气中的CO2以生产高纯度的甲酸水溶液
摘要:
中山大学廖培钦等报道的本篇文章(J. Am. Chem. Soc. 
2024)中探讨了一种新型的电化学还原CO2的方法,该方法使用稀薄的烟道气中的CO2(体积分数15%)作为原料,通过金属-有机框架(MOFs)Bi-HHTP作为催化剂,实现了高纯度和高浓度甲酸水溶液的连续生产。与传统的CO2捕获和电化学还原反应(eCO2RR)独立进行不同,本研究展示了一种将CO2捕获和eCO2RR结合在一起的新策略,显著降低了产物的分离和纯化成本,提高了效率。
 
研究背景:
1.传统的CO2捕获和转化技术存在成本高、效率低的问题,尤其是在处理烟道气等低浓度CO2的场景中。
2.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高纯度CO2的电化学还原,需要先捕获和提纯CO2,再作为反应物进行eCO2RR。
3.本研究提出了一种新的思路,即使用MOFs作为多功能催化剂,既能捕获CO2,又能在没有电解液的情况下高效催化eCO2RR,直接获得高纯度的液态产品。
 
实验部分:
1. Bi-HHTP的合成与表征:
   - 合成:Bi-HHTP通过溶剂热法合成,使用Bi(OAc)3和HHTP作为前驱体。
   - 表征:利用粉末X射线衍射(P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能量色散X射线光谱(EDX)等技术对Bi-HHTP的结构和形态进行了详细的表征。结果显示Bi-HHTP具有棒状结构,并且元素碳、氧和铋在材料中分布均匀。
2. CO2吸附能力测试:
   - 吸附等温线:在298 K和1 bar条件下,测量了Bi-HHTP的CO2和N2吸附等温线。Bi-HHTP展示出23.6 cm³/g的CO2吸附量。
   - 吸附热:通过Langmuir-Freundlich分析,在不同温度下测量的吸附等温线,得到了45.7 kJ/mol的CO2吸附热(Qst),表明Bi-HHTP对CO2具有很高的结合亲和力。
   - 选择性:Bi-HHTP在298 K时的CO2/N2选择性高达91,显示出优异的CO2选择吸附能力。
3. 电化学还原CO2性能测试(eCO2RR):
   - 反应器配置:使用带有固态电解质(SSE)的膜电极组装(MEA)反应器,即CO2//SSE//H2电池(HOR阳极)进行eCO2RR测试。
   - 性能测试:在2.3至2.7 V的全电池电位范围内,测试了Bi-HHTP在稀薄CO2(15 vol%,CO2/N2 = 15:85,v/v)和高纯CO2氛围下的电流密度。结果表明,Bi-HHTP在稀薄CO2氛围下的eCO2RR性能几乎不受CO2浓度变化的影响。
4. 长期稳定性测试:
   - 在2.7 V的电池电位下进行了长达30小时的长期电解实验。结果显示,Bi-HHTP能够维持约90%的甲酸法拉第效率(FEHCOOH),并且电流密度仅从85 mA/cm²略微下降到75 mA/cm²。
5. 原位红外光谱(ATR-FTIR)测试:
   - 观察到了关键中间体*OCHO的红外信号,位于1390 cm⁻¹,这有助于理解甲酸生成的机制。
 
分析测试:
1. X射线吸收近边结构(XANES)光谱:
   - 通过Bi L3-edge XANES光谱确认了Bi-HHTP中Bi物种的存在形式为Bi³⁺离子。
2. 热重分析(TGA):
   - TGA曲线显示客体分子可以在低于330°C的温度下被移除,表明材料的热稳定性。
3. 比表面积和孔隙结构分析:
   - 通过CO2和N2吸附等温线分析,Bi-HHTP的比表面积和孔隙结构有助于CO2的吸附和扩散。
4. 电导率测试:
   - Bi-HHTP展示出0.53 S m⁻¹的高电导率,这有助于提高电化学反应的效率。
5. 1H核磁共振(NMR)光谱:
   - 用于检测液态产物,通过1H NMR光谱确认了生成的甲酸具有高纯度。
6. 13C核磁共振(NMR)光谱:
   - 进行了13C同位素标记实验,通过13C NMR光谱确认了产物甲酸的碳源确实来源于eCO2RR。
7. 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
   - 模拟了eCO2RR过程中CO2到HCOOH的转变过程,包括吸附反应和两个电子转移步骤,揭示了Bi-HHTP在将CO2转化为HCOOH方面的热力学优势。
8.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扩展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XAFS):
   - 这些测试用于表征Bi-HHTP的表面化学状态和Bi的价态,以及在eCO2RR后的稳定性。
9. 能量色散X射线光谱(EDX)分析:
   - 确认了Bi-HHTP中元素的均匀分布。
10. 气相色谱(GC)分析:
    - 用于分析eCO2RR过程中的气体产物。
 
总结:
本文通过使用Bi-HHTP作为催化剂,成功实现了从稀薄烟道气中的CO2到高纯度甲酸水溶液的电化学转化。这一过程不仅提高了CO2的利用率,还大大降低了产物的分离成本,具有重要的工业应用前景。
 


展望:
1. 进一步优化催化剂的CO2捕获能力,以适应更广泛的应用场景。
2. 继续改进催化剂的活性位点,可以实现更高的转化效率和选择性。
3. 研究催化剂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性能,如湿度、温度等,以提高其环境适应性。
 
Efficient Capture and Electroreduction of Dilute CO2 into Highly Pure and Concentrated Formic Acid Aqueous Solution
文章作者:Zhen-Hua Zhao, Jia-Run Huang, Da-Shuai Huang, Hao-Lin Zhu, Pei-Qin Liao,* and Xiao-Ming Chen
DOI:10.1021/jacs.4c04841
文章链接:https://pubs.acs.org/doi/10.1021/jacs.4c04841


本文为科研用户原创分享上传用于学术宣传交流,具体内容请查阅上述论文,如有错误、侵权等请联系修改、删除。未经允许第三方不得复制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