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业动态 > 【PTT-COF】基于方酸的两性离子共价有机框架诱导三重协同作用,助力过氧化氢光合成效率提升
 
        【PTT-COF】基于方酸的两性离子共价有机框架诱导三重协同作用,助力过氧化氢光合成效率提升
        摘要:
广东工业大学韩彬老师等报道的本篇文章(Nat Commun 16, 8941 (2025))中针对光催化氧还原反应(ORR)制过氧化氢(H₂O₂)中氧、质子、电子协同供应难题,设计合成了方酸(SQ)基两性离子共价有机框架(STT COF)。该材料在纯水中实现14356.5μmol g⁻¹h⁻¹的H₂O₂产率,420nm处表观量子产率(AQY)达40.0%,是电中性对照样PTT COF的7.9倍,且优于已报道体系。作者进一步开发集成气体扩散层(GDL)的连续流膜反应器,自然光下无需外部曝气即可生成5L(400μM)H₂O₂溶液,产物可通过芬顿反应原位降解有机污染物,为H₂O₂现场绿色制备提供新路径。
 
研究背景:
1.行业痛点:H₂O₂是环保氧化剂与能量载体,但现有工业生产依赖高温蒽醌氧化法(占比>95%)或贵金属催化H₂/O₂直接反应法,存在高能耗、高成本与安全风险,且实际应用(如水处理需<0.1wt%)需低浓度溶液,亟需现场按需制备技术。
2.现有方案局限:太阳能驱动ORR制H₂O₂是潜在方向,但现有共价有机框架(COFs)多为中性骨架,与O₂相互作用弱,难以同步优化氧吸附、质子传输与电子转移效率。
3.本文创新:设计两性离子STT COF,利用方酸单元的正负电荷位点,构建“强D-A作用促电子分离-自发氢化供质子-Yeager型O₂吸附”三重协同机制,突破性能瓶颈。
 
实验部分: 
1. COFs精准合成
-STT COF合成:将方酸(25.1mg,0.22mmol)与4,4',4''-(1,3,5-三嗪-2,4,6-三基)三苯胺(TAPT,39.7mg,0.112mmol)加入10mL压力管,加入正丁醇(1.5mL)、甲苯(0.75mL),超声15min后经3次冷冻-抽气-解冻循环脱气,真空密封后120℃、200rpm反应72h。橙色产物用DMF、四氢呋喃、水、甲醇依次洗涤,60℃真空干燥,产率89%。
-PTT COF合成:替换方酸为对苯二甲醛(PDA,12.7mg,0.095mmol),与TAPT(21.6mg,0.063mmol)在1,2-二氯苯(0.5mL)、正丁醇(0.5mL)、6M乙酸(0.1mL)中反应,相同温度与时间条件下得黄色产物,产率92%。
2. 光催化H₂O₂制备与验证
-基础性能测试:5mg催化剂分散于20mL纯水,O₂鼓泡20min脱气,黑暗吸附30min后,300W氙灯(冷却至25℃)照射,定时取样过滤(0.22μm滤膜)。结果显示:可见光(420nm<λ<780nm)下,STT COF产率10004.2μmol h⁻¹g⁻¹(PTT COF 1503.4μmol h⁻¹g⁻¹);紫外-可见光(320nm<λ<780nm)下,STT COF产率达14356.5μmol g⁻¹h⁻¹,AQY 40.0%。
-循环稳定性测试:每轮反应后催化剂用甲醇/水洗涤、干燥,重复5次循环,STT COF产率无明显下降,PXRD与FTIR证实结构稳定。
-水基质兼容性测试:分别以自来水、海水、珠江水为溶剂,STT COF仍保持高效产H₂O₂能力,证明抗干扰性。
3. 连续流膜反应器构建与应用
-反应器组装:碳布一侧涂覆炭黑/PTFE气体扩散层(GDL),另一侧涂覆STT COF(实验室规模:100mg催化剂涂覆于直径10cm碳布;放大规模:4g催化剂涂覆于40cm×40cm碳布)。
-性能测试:实验室条件(紫外-可见光)下,2mL min⁻¹流速14h制1.5L(250μM)H₂O₂;自然光下(广东工业大学,光强65-100mW cm⁻²),15mL min⁻¹流速7h制5L(400μM)H₂O₂,GDL有效解决O₂供应不足问题。
4. 机理验证实验
-同位素标记实验:30mg STT COF分散于10mL H₂O,通¹⁸O₂鼓泡10min后密封,氙灯照射6h。H₂O₂经MnO₂分解后,GC-MS检测到78.7%¹⁸O₂,证实H₂O₂主要源于ORR。
-芬顿降解实验:STT COF制得的H₂O₂与含0.01M FeSO₄的亚甲基蓝(10mg L⁻¹)/双酚A(5mg L⁻¹)溶液等体积混合,亚甲基蓝褪色,双酚A降解率达90%以上,验证产物实用性。
 
分析测试: 
1. 结构与成分表征
-X射线衍射(XRD):STT COF在3.4°、6.32°、27.1°处出现(100)、(110)、(001)晶面峰,PTT COF对应峰位2.87°、5.1°、25.9°,均与AA堆叠模型吻合,Pawley拟合Rp<3.5%、Rwp<5%,证实高结晶性。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STT COF的C 1s谱显示284.7eV(sp²碳)、286.4eV(C=N)、285.6eV(C-N/C-O)、287.1eV(C=O)峰;O 1s谱出现531.26eV(O=C)与533.0eV(O-C)峰,PTT COF仅见微弱吸附O₂峰,证实方酸单元成功引入。
-固体¹³C NMR:STT COF在150ppm、175ppm处出现方酸碳峰,PTT COF在152ppm处出现C=N碳峰,进一步确认化学结构。
2. 孔结构与形貌分析
-N₂吸附-解吸:PTT COF的BET比表面积1017.1m²g⁻¹,孔径3.0nm;STT COF虽比表面积217.9m²g⁻¹,但2.5nm的窄孔径更利于O₂与质子传输。
-电镜表征:SEM显示PTT COF为不规则纳米棒,STT COF为均匀纳米棒;TEM(STT COF)清晰呈现纳米棒结构,无明显团聚,利于光吸收与反应位点暴露。
3. 光学与电子性能
-UV-vis DRS与禁带宽度:STT COF可见光吸收范围更广,禁带宽度1.97eV(PTT COF 2.66eV),更易被光激发。
-光致发光(PL)与TRPL:STT COF的PL强度仅为PTT COF的1/3,载流子寿命1.550ns(PTT COF 0.787ns),激子结合能73.14meV(PTT COF 83.58meV),证实光生载流子分离效率更高。
-电化学测试:STT COF的瞬态光电流密度是PTT COF的2.1倍,EIS阻抗降低40%;RRDE测试显示其电子转移数2.02(PTT COF 2.44),更接近2e⁻ ORR路径,H₂O₂选择性更高。
4. 机理深层验证
-原位DRIFT:黑暗通水蒸气时,STT COF出现1402cm⁻¹(C-OH)峰,证实自发氢化(C-O⁻→C-OH);光催化条件下,两种COF均出现910cm⁻¹(1,4-内过氧化物)与1115-1295cm⁻¹(-O-O-)峰,STT COF信号更强,证实Yeager型O₂吸附。
-DFT计算:STT COF的HOMO-LUMO空间分离显著(电荷转移距离0.361Å,PTT COF 0.056Å);自发氢化后O₂吸附能-2.02eV(PTT COF -0.099eV),ORR能垒0.14eV(PTT COF 0.56eV),从理论层面印证三重协同机制。
 
总结:
本文成功合成STT COF,通过“D-A作用促电荷分离-自发氢化供质子-Yeager型O₂吸附”三重协同,实现H₂O₂高效光合成,性能优于现有体系;开发的连续流膜反应器解决规模化应用难题,产物可直接用于污染治理,为绿色制H₂O₂提供新范式。
 
Squaric acid-based zwitterionic covalent organic framework induces triple synergy for boosted hydrogen peroxide photosynthesis
文章作者:Chenchen Liu, Xueming Liu, Bing Chen, Zifan Li, Xinwen Ou, Yaobin Lu, Yuhao Liu, Chongbei Wu, Shan Yao, Yunhai Liu, Liqun Ye, Bin Han, Zhifeng Yang
DOI:10.1038/s41467-025-63997-9
文章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5-63997-9
 
本文为科研用户原创分享上传,用于学术宣传交流,具体内容请查阅上述论文。如有错误、侵权等问题,请联系修改、删除。未经允许,第三方不得复制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