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21-51987688
首页 > 行业动态 > 通过配体功能化调控UiO-66的吸附性能
通过配体功能化调控UiO-66的吸附性能
摘要:
UiO-66是少数已知的水稳定性金属有机框架(MOFs)之一,且易于直接配体取代。本研究合成了氨基、硝基、甲氧基和萘基取代配体的UiO-66,以赋予其极性、碱性和疏水性。通过测量这些材料对CO₂、CH₄、N₂和水蒸气的纯组分吸附等温线,研究官能团对吸附行为的影响,并计算每种纯气体在各材料上的吸附热。结果表明,氨基功能化材料因极性和小官能团尺寸的结合,对每种纯气体均具有最佳吸附性能;萘基功能化材料则兼具抑制水蒸气吸附和对CO₂相对于CH₄、N₂高选择性的良好特性。
 
研究背景:
1.行业问题和研究现状:吸附分离在天然气脱硫、烟道气捕集CO₂等工业应用中至关重要,固体吸附剂是实现节能分离的关键,但需具备稳定可重复、高容量高选择性、低再生能耗等特性。MOFs虽在吸附容量、选择性等方面表现优异,但稳定性问题突出。IRMOF、DMOF系列MOFs因官能团修饰有吸附提升,但在潮湿体系中易降解,而UiO-66稳定性好且可功能化,但其官能团调控对吸附性能的影响缺乏实验研究。
2.本文创新:首次实验研究UiO-66家族材料官能团调控对气体和水蒸气吸附性能的影响,合成包括新型UiO-66-2,5-(OMe)₂在内的四种功能化变体,结合多种方法计算吸附热和理想选择性,系统分析官能团作用机制。
 
实验部分:
1.材料合成:使用ZrCl₄与对苯二甲酸及四种取代对苯二甲酸(2-氨基、2-硝基、1,4-萘二甲酸、2,5-二甲氧基对苯二甲酸),在DMF中反应;UiO-66-2,5-(OMe)₂需加600μL冰醋酸,110℃反应48h,其余120℃反应24h。
2.材料活化:合成后离心收集粉末,DMF浸泡洗涤3次(每次1h),甲醇溶剂交换3次(每次1天),105℃真空干燥;实验前原位110℃真空活化。
3.吸附实验:77K下用Quadrasorb仪测N₂吸附等温线;25℃(0-20bar)、25/35/45℃(0-3bar)用IGA1仪测纯组分吸附等温线;25℃、1bar下用IGA-3仪测水蒸气吸附等温线。
 
分析测试:
1.BET表面积与孔容:UiO-66(1105±15m²/g,0.55±0.02cm³/g)、UiO-66-NH(1123±64m²/g,0.52±0.02cm³/g)、UiO-66-NO(792±27m²/g,0.40±0.03cm³/g)、UiO-66-1,4-Naphyl(757±9m²/g,0.42±0.02cm³/g)、UiO-66-2,5-(OMe)₂(868±31m²/g,0.38±0.02cm³/g),表明功能化材料孔容均低于母体,UiO-66-2,5-(OMe)₂因甲氧基柔性表面积高于预期。
2.吸附等温线:低压下,UiO-66-NH₂吸附量最高,NO₂、OMe变体次之,UiO-66和萘基变体最低;高压下,UiO-66-NO₂饱和明显,OMe变体因基团柔性吸附CH₄多于NO₂变体。
3.吸附热:CO₂低负载时,UiO-66-NH₂约28kJ/mol,NO₂、OMe变体约32kJ/mol,高负载时均趋近27kJ/mol;CH₄吸附热趋势为NO₂≈OMe>NH₂≈萘基>UiO-66;N₂吸附热UiO-66为14kJ/mol,功能化材料约17kJ/mol。
4.水吸附与稳定性:UiO-66-NH₂、NO₂在低湿度(<20%RH)吸附显著,OMe变体饱和吸附量最高,萘基变体低25%;PXRD表明水暴露后所有材料结构不变。
5.选择性:298K时,CO₂/CH₄选择性UiO-66-2,5-(OMe)₂(18.0)>NH₂(17.0)>NO₂(12.3)>UiO-66(10.1)>萘基(6.5);CO₂/N₂选择性NH₂(66.5)>OMe(62.2)>NO₂(51.4)>UiO-66(37.5)>萘基(30.0)。
 
总结:
1.主要研究结果:小极性官能团(-NH₂、-NO₂、-OMe)提升UiO-66对CO₂、CH₄、N₂的吸附和选择性,-NH₂性能最佳;萘基变体抑制水吸附且CO₂选择性适中;所有材料水稳定性良好。
2.创新突破:首次系统实验研究UiO-66官能团调控吸附性能,合成新型UiO-66-2,5-(OMe)₂,多方法精准分析吸附热和选择性。
3.潜在意义:为MOFs在气体分离(如天然气脱硫、CO₂捕集)的材料选择和设计提供实验依据,UiO-66-NH₂适用于干燥体系,萘基变体有望用于潮湿体系。
 
Tuning the Adsorption Properties of UiO-66 via Ligand Functionalization
文章作者:Gregory E. Cmarik、Min Kim、Seth M. Cohen、Krista S. Walton
DOI:10.1021/la3035352
文章链接:https://pubs.acs.org/doi/10.1021/la3035352
 
本文为科研用户原创分享用于学术宣传交流,具体内容请查阅上述论文,如有错误、侵权等请联系修改、删除。未经允许第三方不得复制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