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21-51987688
首页 > 行业动态 > 通过调控合成调节金属有机框架UiO-66的孔隙率和组成
通过调控合成调节金属有机框架UiO-66的孔隙率和组成
摘要:
本文深入研究了在常用条件下,使用一元羧酸调节剂合成UiO-66时的缺陷化学。明确证实缺失簇缺陷是主要缺陷,其浓度(进而影响材料的孔隙率和组成)可通过改变调节剂的浓度和/或酸度显著调节,并通过推测潜在的溶液化学试图解释这些现象。
 
研究背景:
1.行业问题和研究现状:含六核Zr₆无机基石的金属有机框架(MOFs)因稳定性高、易引入功能而受关注,UiO-66是首个Zr₆ MOF且研究最广。2011年Behrens等人用一元羧酸调节剂合成出大且单分散的UiO-66晶体,该方法被推广,但近年发现调控合成会促进缺陷形成,缺陷对UiO-66性能有重要影响,且存在“缺失连接体缺陷”和“缺失簇缺陷”两种假说,不同研究用不同调节剂得出不同结论。
2.本文创新:推测调节剂的酸度对UiO-66框架中缺陷的性质和/或浓度有重要影响,通过15次UiO-66合成实验,仅改变调节剂的浓度和酸度(pKa),并在常用反应条件下进行,结合多种表征技术探究缺陷情况。
 
实验部分:
1.实验设计:制备15种UiO-66合成混合物,以ZrCl₄为Zr⁴⁺源、BDC/Zr比例1:1、DMF为溶剂、120℃结晶,调节剂为乙酸(pKa=4.76,6、12、36、100 eq)、甲酸(pKa=3.77,6、12、36、100 eq)、二氟乙酸(pKa=1.24,6、12、36 eq)、三氟乙酸(pKa=0.23,6、12、36 eq),另设无调节剂样品(NoMod)。
2.实验步骤:在容量瓶中制备合成混合物,试剂溶解后松盖转移至120℃烘箱,反应72h,所得微晶粉末经充分洗涤和活化。
3.实验结果:通过后续多种表征发现,样品的缺陷浓度、孔隙率等因调节剂的浓度和酸度不同而有显著差异。
 
分析测试:
1.氮气吸附等温线:77K下测试,样品氮吸附量(孔隙率)随调节剂用量增加而系统增加,随调节剂酸度升高(pKa降低)而增加;NoMod样品比所有含调节剂样品多孔性低,比理想UiO-66略低;BET表面积1175 m²/g(NoMod)至1777 m²/g(36Trif),6Trif因含MIL-140杂质多孔性异常低。
2.PXRD:2θ=2-12°区域,多数样品有2-7°的宽峰(归为reo纳米区域,即缺失簇缺陷),宽峰相对强度(Rel(I)BP)随调节剂用量增加、酸度升高而系统增加,无异常值。
3.溶解/NMR:样品溶解后,¹H NMR谱显示仅BDC²⁻、相应羧酸盐和甲酸盐信号,证实一元羧酸盐(去质子化调节剂和DMF水解生成的甲酸盐)为缺陷补偿配体;总调节剂/BDC摩尔比(Tot. Mod./BDC mR)随调节剂用量增加、酸度升高而增加,36Trif的Tot. Mod./BDC mR达0.76。
4.TGA-DSC:样品有三步失重,框架分解失重与缺陷率负相关;计算出每个Zr₆公式单元的连接体缺陷数(x),36Trif的x为2,x随调节剂用量增加(乙酸除外,100 eq时才变化)、酸度升高而增加。
5.结果揭示:缺失簇缺陷是主要缺陷,其浓度受调节剂浓度和酸度调控,缺陷补偿配体为一元羧酸盐,缺陷影响材料孔隙率、热稳定性等。
 
总结:
1.主要研究结果:明确缺失簇缺陷是主要缺陷,其浓度可通过调节剂浓度和酸度调节,缺陷由去质子化调节剂和甲酸盐补偿。
2.创新突破:系统探究调节剂浓度和酸度对UiO-66缺陷的影响,结合多种表征和模拟证实缺失簇缺陷为主,反驳此前缺失连接体缺陷为主的观点。
3.潜在意义:为Zr₆ MOFs合成中调节剂选择提供指导,可据此合成特定缺陷率的材料以优化性能。
 
Defect Engineering: Tuning the Porosity and Composition of the Metal−Organic Framework UiO-66 via Modulated Synthesis
文章作者:Greig C. Shearer, Sachin Chavan, Silvia Bordiga, Stian Svelle, Unni Olsbye, Karl Petter Lillerud*
DOI:10.1021/acs.chemmater.6b00602
文章链接: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chemmater.6b00602
 
本文为科研用户原创分享用于学术宣传交流,具体内容请查阅上述论文,如有错误、侵权等请联系修改、删除。未经允许第三方不得复制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