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21-51987688
首页 > 行业动态 > 【IL@MOF-808】金属有机框架上的离子型疏水门实现从湿烟气中高效分离高纯度 CO₂
【IL@MOF-808】金属有机框架上的离子型疏水门实现从湿烟气中高效分离高纯度 CO₂
摘要:
武汉工程大学史利娟、易群和University of Alberta 曾宏波老师等报道的本篇文章(J. Am. Chem. Soc. 2025)中报道了一种在金属有机框架(MOF)表面构建离子型疏水门(IHG)的策略,实现从湿烟气中一步分离高纯度CO₂。通过将疏水离子液体与富氟对苯二甲醛组装到MOF-808(Zr)表面,形成核壳结构MOF@IHG:外壳的富氟位点作为水屏障,离子液体片段构建CO₂传输通道,内核保留MOF孔道完整性。该材料的CO₂吸附容量达56.3 cm³/g,CO₂/N₂(15/85, v/v)选择性高达1780,远超传统吸附剂;在相对湿度100%的湿烟气中可直接分离出纯度99.999%的CO₂。原位表征与理论计算表明,富氟疏水位点有效阻水,离子片段通过氢键和静电作用促进CO₂传输,该策略具有普适性和工业化潜力。
 
研究背景:
1. 行业问题:从湿烟气(含15-16% CO₂、70-75% N₂、5-7% H₂O)中分离高纯度CO₂是碳减排的关键,但H₂O和N₂的共吸附会降低分离效率,传统技术需预干燥和胺吸收,流程复杂、能耗高。
2. 其他解决方案:MOFs因高比表面积和可调孔环境被用于CO₂分离,通过引入胺或离子液体增强选择性,但疏水改性常限制CO₂传输,且难以同时抑制N₂和H₂O吸附。
3. 本文创新:提出离子型疏水门策略,通过动态亚胺组装和Zr-N配位构建核壳结构,将疏水性与CO₂选择性空间分离——外壳的富氟位点阻水、离子片段选择性传输CO₂,内核MOF保留高容量,解决传统材料“疏水与选择性”的权衡问题。
 
实验部分:
1. 双氨基功能化咪唑离子液体(DAIL)的合成
 1)实验步骤:咪唑与NaOH在DMSO中333 K反应4 h,加1,4-二氯丁烷继续反应6 h,冷水沉淀得1,4-丁基二咪唑;再与3-氯丙胺盐酸盐在乙腈中348 K反应48 h,调pH至10,纯化后得DAIL。
 2)实验结果:¹H NMR证实结构(δ 9.68、7.94、4.32等峰),产物为黄色粘稠液体,纯度满足后续反应需求。
2. MOF-808(Zr)的合成与活化
 1)实验步骤:均苯三甲酸与ZrOCl₂·8H₂O溶于DMF/甲酸,403 K反应24 h,离心后用DMF、甲醇洗涤;5 g样品经393 K活化,依次用1 M HCl、去离子水、丙酮在358 K处理,真空干燥得活化MOF。
 2)实验结果:PXRD证实高结晶性,比表面积1700 m²/g,Zr节点存在不饱和位点,适合后续组装。
3. 离子型疏水门(IHG)及MOF@IHG的制备
 1)实验步骤:DAIL与2,3,5,6-四氟苯甲醛(TFTA)在甲醇中323 K反应72 h,加LiNTf₂继续反应48 h,纯化得IHG;将活化MOF-808(Zr)分散于乙腈,与IHG溶液混合,经3次涂层-洗涤循环,353 K真空干燥得MOF@IHG。
 2)实验结果:TEM显示15 nm均匀壳层,EDS证实Zr、F、N元素分布,PXRD表明MOF结构完整,比表面积1537 m²/g。
4. 气体吸附与分离性能测试
 1)实验步骤:在298 K下,用ASAP 2460测定CO₂、N₂、H₂O吸附等温线;通过动态穿透实验(H型装置)测试湿烟气(CO₂/N₂=15/85, RH=20%-100%)分离性能,质谱检测产物纯度。
 2)实验结果:MOF@IHG的CO₂吸附容量56.3 cm³/g(是MOF-808(Zr)的1.77倍),CO₂/N₂选择性1780;RH=100%时,CO₂突破时间24.3 min·g⁻¹,产物纯度99.999%,20次循环性能稳定。
 
分析测试:
1. 结构与形貌表征
 1)透射电镜(TEM)与EDS:MOF@IHG为核壳结构,壳层厚15 nm,Zr、F、N元素均匀分布,证实IHG成功包覆。
 2)N₂吸附-脱附:MOF@IHG的BET比表面积1537 m²/g,孔径分布集中在0.8-1.2 nm,较MOF-808(Zr)(1700 m²/g)略有降低,表明壳层未堵塞内核孔道。
 3)接触角测试:MOF@IHG的水接触角95°,远高于MOF-808(Zr)的30°,证实表面疏水改性成功。
2. 化学状态分析
 1)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Zr 3d峰偏移0.2 eV,N 1s(C=N)峰偏移0.5 eV,证实Zr-N配位作用。
 2)X射线吸收光谱(XAS):Zr K边XANES显示氧化态从+3.9降至+3.8,EXAFS拟合得Zr-N键长2.13 Å(配位数0.86),证实Zr与IHG的N原子配位。
3. 气体吸附与选择性
 1)吸附等温线:298 K时,MOF@IHG的CO₂吸附容量56.3 cm³/g,N₂仅1.25 cm³/g,H₂O吸附量较MOF-808(Zr)降低62%。
 2)选择性计算:IAST模型得CO₂/N₂(15/85)选择性1780,是MOF-808(Zr)的8.6倍,远超NKMOF-9(1600)等材料。
 3)动态穿透:RH=100%时,CO₂突破时间24.3 min·g⁻¹,脱附后纯度99.999%,323 K时仍达99.998%。
4. 机理分析
 1)原位DRIFTS:检测到2341 cm⁻¹(F-CO₂)、2335 cm⁻¹(NTf₂⁻-CO₂)等峰,证实CO₂与IHG的多重作用。
 2)DFT计算:CO₂在富氟位点的吸附焓-44.90 kJ/mol,在NTf₂⁻位点-48.70 kJ/mol,强于MOF内核的-17.92 kJ/mol,解释高选择性。
 3)分子动力学模拟:150 ns内,CO₂可穿透IHG壳层进入内核,N₂和H₂O被阻挡,验证“阻水-选CO₂”机制。
 


总结:
1. 成功构建核壳结构MOF@IHG,通过离子型疏水门实现湿烟气中高纯度CO₂分离,CO₂容量56.3 cm³/g,选择性1780,纯度99.999%。
2. 揭示作用机制:富氟位点阻水,离子片段通过氢键和静电作用选择性传输CO₂,内核MOF提供高容量,协同提升性能。
3. 材料具有优异循环稳定性(20次循环效率无降)和普适性,在HKUST-1、ZIF-8等MOFs上均有效,为碳捕集提供新范式。
 
Ionic Hydrophobic Gates on Metal−Organic Frameworks Enable High-Purity CO₂ Separation from Humid Flue Gas
文章作者:Deyun Sun, Shangqing Chen, Miao He, Hongxue Xu, Yongxiang Sun, Lijuan Shi, Hongbo Zeng, Qun Yi
DOI:10.1021/jacs.5c02093
文章链接:https://pubs.acs.org/doi/10.1021/jacs.5c02093
 
本文为科研用户原创分享用于学术宣传交流,具体内容请查阅上述论文,如有错误、侵权等请联系修改、删除。未经允许第三方不得复制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