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21-51987688
首页 > 行业动态 > 【MOF吸附VOC】金属有机框架在常温常压下对气态甲苯的吸附
【MOF吸附VOC】金属有机框架在常温常压下对气态甲苯的吸附
摘要:
本文研究了六种金属有机框架(MOFs:UiO-66、UiO-66(NH2)、ZIF-67、MOF-199、MOF-5 和 MIL-101(Fe))在常温常压下对气态甲苯的吸附性能。通过亨利定律常数(KH)和吸附焓(DHads)评估了它们与甲苯的相互作用。实验结果表明,UiO-66(NH2) 的最大吸附容量为 252 mg/g,吸附机制主要为氢键和 π-π 复合。研究发现,ANH 终止的 MOFs(如 UiO-66(NH2) 和 ZIF-67)在捕获气态甲苯方面表现出较高的效率。此外,实验还考察了温度、相对湿度和再生循环对吸附性能的影响,为在实际环境中应用这些 MOFs 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研究背景:
1)行业问题
甲苯作为一种常见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在许多工业应用中被广泛使用,如溶剂、油漆、油墨等。然而,由于其毒性,即使在低浓度下,甲苯也会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因此,如何有效去除气态甲苯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环境问题。
2)研究现状
目前,去除气态 VOCs 的方法包括冷凝、吸附、催化氧化和生物降解等。其中,吸附法因其高效性和操作简便性而被广泛应用。传统的吸附剂如活性炭、沸石和棉纤维等虽然具有一定的吸附能力,但在实际应用中存在诸多问题,如易受湿度干扰、吸附容量有限等。为了克服这些问题,研究者们开始探索具有更高吸附容量和选择性的新型吸附材料,金属有机框架(MOFs)因其独特的孔隙结构和可调性而成为研究热点。
3)本文创新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选择了六种具有不同框架结构和表面特性的 MOFs,系统地研究了它们在常温常压下对气态甲苯的吸附性能。通过实验和理论计算,揭示了不同 MOFs 的吸附机制,并评估了温度、湿度和再生循环对吸附性能的影响。特别是,本文详细研究了 ANH 终止的 MOFs(如 UiO-66(NH2) 和 ZIF-67)在吸附甲苯方面的优势,为开发高效吸附材料提供了新的思路。
 
实验和分析:
1)材料合成和分析表征
-材料合成:六种 MOFs(UiO-66UiO-66(NH2)ZIF-67、MOF-199、MOF-5MIL-101(Fe))通过文献报道的方法合成。
-表征方法: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粉末 X 射线衍射(PXRD)和氮气吸附-脱附等温线等方法对合成的 MOFs 进行表征。
-关键表征结果:FTIR 谱图显示了各 MOFs 的特征吸收峰,证实了其结构的形成。SEM 图像展示了 MOFs 的表面形貌,PXRD 图谱确认了其晶体结构。氮气吸附-脱附等温线表明所有 MOFs 均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和孔隙体积。
 
2)主要性能结果的原因分析
-吸附性能:通过动态吸附实验,测定了六种 MOFs 对气态甲苯的吸附容量。结果表明,UiO-66(NH2) 和 ZIF-67 的吸附容量最高,分别为 252 mg/g 和 224 mg/g。这主要归因于 UiO-66(NH2) 中的氨基与甲苯分子之间的氢键作用,以及 ZIF-67 的均匀孔隙结构对甲苯分子的吸附。
-温度和湿度影响:实验发现,随着温度的升高和相对湿度的增加,所有 MOFs 的吸附容量均显著降低。这表明在实际应用中,需要考虑环境条件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再生性能:通过多次吸附-脱附循环实验,评估了 MOFs 的再生性能。结果表明,UiO-66(NH2) 在多次循环后仍保持较高的吸附容量,而其他 MOFs 的吸附容量则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总结:
1)本文研究了六种 MOFs 在常温常压下对气态甲苯的吸附性能,发现 UiO-66(NH2) 和 ZIF-67 具有较高的吸附容量和较好的再生性能。吸附机制主要为氢键和 π-π 复合。
2)本文不仅系统地评估了不同 MOFs 的吸附性能,还详细研究了温度、湿度和再生循环对吸附性能的影响,为实际应用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3)本文的研究成果为开发高效吸附材料提供了新的思路,特别是在处理气态 VOCs 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研究成果可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Metal-organic frameworks for the adsorption of gaseous toluene under ambient temperature and pressure 
文章作者:Kowsalya Vellingiri, Pawan Kumar, Akash Deep, Ki-Hyun Kim 
DOI:10.1016/j.cej.2016.09.012 
文章链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1385894716312499
 
本文为科研用户原创分享用于学术宣传交流,具体内容请查阅上述论文,如有错误、侵权等请联系修改、删除。未经允许第三方不得复制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