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业动态 > 【KT-Tp COF】等结构二维共价有机框架的骨架工程:邻醌氧化还原活性位点增强储能性能
【KT-Tp COF】等结构二维共价有机框架的骨架工程:邻醌氧化还原活性位点增强储能性能
天津大学陈龙教授团队(CCS Chem. 2020, 2, 696–706)在本文中报道了通过骨架工程策略,将邻醌(orthoquinone)氧化还原活性位点引入等结构二维共价有机框架(2D COFs)的研究。作者利用 2,4,6 - 三甲醛间苯三酚(Tp)作为节点,与含 0、1、2、4 个酮基(KT)的二胺 linker 缩合,制备了系列 KT-Tp COFs。通过分子层面精准调控 redox 位点,结合 COFs 固有有序孔道结构,所得材料展现优异储能性能。其中,2KT-Tp COF 和 4KT-Tp COF (点击进入相关产品链接) 在 0.2 A g⁻¹ 电流密度下,电容分别达 256 F g⁻¹ 和 583 F g⁻¹,远超多数已报道 COF 基电极。即使在 5 A g⁻¹ 高电流密度下循环 20,000 次,电容保持率仍超 92%。研究表明,邻醌基团较孤立羰基基团显著提升材料电化学性能,为高性能有机电极设计提供新思路。

研究背景
1. 行业问题: 超级电容器(SCs)作为高功率密度储能器件,核心电极材料面临两大挑战:
1) 碳基材料(如活性炭)依赖双电层电容(EDL),缺乏 redox 活性位点,导致电容较低;金属氧化物、有机聚合物等虽具赝电容,但功率密度低、循环稳定性差。
3) 如何结合赝电容与 EDL 电容,开发兼具高电容、高倍率性能和长循环寿命的电极材料是关键难题。
2)研究现状
COFs 因轻质、高孔隙率、结构可调性,成为储能材料研究热点。前期研究通过引入对醌、酰亚胺等 redox 基团提升性能,但存在以下不足:
1) 孤立羰基基团的 redox 活性未充分利用;
2) 未有效结合 COFs 固有有序孔道结构,导致离子传输效率和位点可及性受限。
3. 本文创新
1) 骨架工程策略:通过含邻醌结构的 linker 设计,将邻醌基团(含相邻羰基)嵌入 COF 骨架,形成高密度、高可逆的 redox 活性位点;
2) 结构 - 性能关联:利用 COFs 有序介孔通道促进离子 / 电子传输,协同提升电容、倍率性能和循环稳定性;
3) 对比研究:通过调控 linker 中酮基数目(0-4 个),系统探究 redox 位点密度对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实验和分析
1. 材料合成:
溶剂热条件下,Tp 与含不同酮基的二胺(BD、1KT-BD、2KT-BD、4KT-BD)通过席夫碱缩合反应,制备 BD-Tp COF、1KT-Tp COF、2KT-Tp COF 和 4KT-Tp COF。
2. 结构表征:
1) 结构确认:FT-IR 显示 C=N 键形成,13C NMR 证实烯胺碳和酮基碳信号,元素分析吻合理论组成;
2) 结晶性与孔隙率:XRD 表明均为六方晶系,孔径约 2.17-2.5 nm;BET 比表面积分别为 996(1KT)、1402(2KT)、672(4KT)m² g⁻¹,呈介孔特征;
3) 形貌与稳定性:SEM/TEM 显示纤维状或短棒状结构,TGA 和化学稳定性测试表明材料在 250℃以下及酸性条件下稳定。
3. 应用性能测试
1) 电容性能:2KT-Tp COF 和 4KT-Tp COF 在 0.2 A g⁻¹ 时电容分别为 256 F g⁻¹ 和 583 F g⁻¹,显著高于对照样品(BD-Tp COF 仅 20 F g⁻¹);
2) 倍率性能:4KT-Tp COF 在 10 A g⁻¹ 时仍保持 152 F g⁻¹,远超多数 COF 基材料;
3) 循环稳定性:20,000 次循环后,电容保持率均超 92%(5 A g⁻¹);
4) 不对称电容器:4KT-Tp COF//AC 器件能量密度达 12.5 Wh kg⁻¹,循环 10,000 次容量保持 99%。
4. 机理分析
1) 邻醌基团的高效 redox 反应:相邻羰基形成共轭结构,提升电子传输效率,单个邻醌单元可参与 2H⁺/2e⁻可逆反应,4KT-Tp COF 含四个羰基,理论电容更高;
2) 有序介孔通道:促进电解液离子快速扩散,降低电荷转移电阻(4KT-Tp COF 的 Rct 仅 0.31 Ω);
3) 刚性骨架稳定性:抑制充放电过程中结构坍塌,保障长期循环稳定性。



总结
1)成功合成含 0-4 个酮基的等结构 KT-Tp COFs,揭示邻醌基团密度对电化学性能的调控规律;2KT-Tp COF 和 4KT-Tp COF 兼具高电容(583 F g⁻¹)、优异倍率性能和超长循环寿命(20,000 次循环保持率 > 92%)。
2)首次通过骨架工程引入邻醌活性位点,证明相邻羰基协同作用优于孤立羰基;结合 COFs 有序孔道结构,实现 redox 反应与离子传输的高效协同。
3)为高性能有机电极材料设计提供 “活性位点 - 孔道结构” 协同优化策略;推动 COFs 在超级电容器、可充电电池等储能领域的实际应用。
Skeleton Engineering of Isostructural 2D Covalent Organic Frameworks: Orthoquinone Redox-Active Sites Enhanced Energy Storage
文章作者:Miao Li†, Jingjuan Liu†, Yusen Li, Guolong Xing, Xiang Yu, Chengxin Peng and Long Chen
DOI:10.31635/ccschem.020.202000257
文章链接:https://www.chinesechemsoc.org/doi/10.31635/ccschem.020.202000257
本文为科研用户原创分享用于学术宣传交流,具体内容请查阅上述论文,如有错误、侵权等请联系修改、删除。未经允许第三方不得复制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