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21-51987688
首页 > 行业动态 > 【MOF固载蛋白质】:通过超分辨率显微镜揭示金属有机框架载体中蛋白质三维分布
【MOF固载蛋白质】:通过超分辨率显微镜揭示金属有机框架载体中蛋白质三维分布
摘要:
1)清华大学戈钧老师等报道的本篇文章(J. Am. Chem. Soc. 2024)中利用直接随机光学重构显微镜(dSTORM)技术,结合聚类分析方法,研究了蛋白质在金属-有机框架(P@MOFs)中的三维分布。
2)研究发现蛋白质分子与MOF前驱体相互作用形成团簇,并参与共沉淀过程。这种团簇形式通过减少蛋白质与锌离子和2-甲基咪唑(2-mIM)配体的直接接触,从而保持了整体酶活性。
3)本研究为P@MOFs的形成机制提供了新的见解,并为分析原位合成过程中蛋白质分子行为提供了基本工具,可用于开发具有高活性和功能性的不同结构。
 
研究背景:
1)在工业催化和生物制药领域,如何提高蛋白质在非生理条件下的稳定性是一个重要问题。
2)自然生物矿化过程启发了原位合成蛋白质@金属-有机框架(P@MOFs)的方法,该方法通过在水溶液中简单混合蛋白质、金属离子和有机配体来构建。
3)本研究首次使用超分辨率显微镜技术(dSTORM)和聚类分析来研究P@MOFs中蛋白质的三维分布模式,揭示了蛋白质在P@MOFs形成过程中的行为,并提出了蛋白质团簇参与共沉淀过程的新机制。
 
实验部分:
1) 使用共沉淀法合成了P@MOFs,并通过SEM、TEM、XRD、TGA、DLS和zeta电位等技术对合成的复合材料进行了表征。
2) 采用Alexa Fluor 647(AF647)作为荧光标签对蛋白质进行标记,并通过dSTORM技术获取了蛋白质在P@MOFs中的二维和三维分布图像。
3) 利用聚类分析方法对dSTORM图像中的蛋白质分布进行了定量分析,发现蛋白质在P@MOFs中形成了团簇,并参与了共沉淀过程。
4) 对不同蛋白质负载量下的P@MOFs进行了活性评估,发现蛋白质团簇有助于维持整体酶活性。
 
分析测试
1) XRD和SEM/TEM结果证实了ZIF-8的晶体结构和形貌,ATR-FTIR确认了蛋白质的成功包封。
2) TGA分析显示BSA-AF分子的包封量约为13.9 wt %,荧光光谱证实了蛋白质-AF647在ZIF-8中的荧光特性。
3) dSTORM图像揭示了蛋白质在P@MOFs中的非均匀分布,聚类分析显示蛋白质倾向于在P@MOFs的中心区域形成高密度团簇。
4) Ripley’s K函数分析进一步验证了蛋白质团簇的存在,与完全空间随机分布(CSR)模型相比,蛋白质分布呈现出显著的空间聚集性。
 
总结:
1)本研究通过dSTORM技术和聚类分析,成功揭示了P@MOFs中蛋白质的三维分布,并提出了蛋白质团簇参与共沉淀过程的新机制。
2)研究结果表明,蛋白质团簇的形成有助于减少蛋白质与MOF前驱体的直接接触,从而保持了整体酶活性。
3)这一发现为理解P@MOFs的形成机制和活性保留提供了新的视角,并为开发具有高活性和功能性的P@MOFs结构提供了指导原则和基本工具。
 


展望:
1)探索不同类型蛋白质在P@MOFs中的分布行为,以及这些行为如何影响P@MOFs的催化性能;
2)进一步研究蛋白质团簇的形成机制,以及如何通过调控蛋白质-MOF相互作用来优化P@MOFs的结构和功能;
3)如开发新的荧光标记策略,以提高dSTORM成像的灵敏度和分辨率,从而更好地研究蛋白质在P@MOFs中的行为。
 
Direct Imaging of Protein Clusters in Metal–Organic Frameworks
文章作者:Yu Liu, Shitong Cui, Wenjun Ma, Yibo Wu, Ruobing Xin, Yunxiu Bai, Zhuo Chen, Jianhong Xu, and Jun Ge*
DOI:10.1021/jacs.4c01483
文章链接:https://pubs.acs.org/doi/10.1021/jacs.4c01483


本文为科研用户原创分享上传用于学术宣传交流,具体内容请查阅上述论文,如有错误、侵权请联系修改、删除。未经允许第三方不得复制转载。